体育让夕阳更美丽系列之⑦
昨天清晨6时45分,卢湾少体校操场。
89岁的吴成章走进门球场,这位65年前参加过伦敦奥运会篮球赛的中国篮球名宿,其实也是门球场上的名人——他至今已经打了将近30年的门球。
这是一支老年门球队。每天清晨,你都会在这里看到这样一群“老顽童”:红球、白球、三门、一柱之间,游走着白发银须,充满着欢声笑语。
两栖高手
当吴成章走进门球场时,不少人都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有的口称“老吴”,有的尊称“吴老”。吴老是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喊他“老吴”的,都已经70多岁,而称他“吴老”的,多是刚刚60出头。
吴成章早年因为篮球而出名,其实他也是上海最早的门球运动员之一,1985年上海组建门球队时,他就是教练兼队员。1986一1990年,吴老曾带领上海门球队5年内三夺全国冠军,如今流行的门球“中国式打法”,就是他发明的。“当时我也是看了一个电影,从中得到启发。”吴老介绍说,比起以前的高尔夫式打法,他的“中国式打法”命中率更高,“有关方面把我打球的图片送到世界门联,对方给予了肯定。”
从1984年到现在,吴成章打门球已经快30年,他现在使用的一支门球棒,还是当年因发明“中国式打法”而得到的特殊礼物,如今已经用了20多年。“我的心脏搭了桥,直肠也被切去一段,如果不是打门球,恐怕都活不到现在了。”吴老说,篮球让他的上半生活得荣耀,而门球则让他的下半生活得健康,“我现在的两大爱好,一个是门球,一个是桥牌。门球强身健体,桥牌提神醒脑。”
三栖明星
在上海门球界,69岁的张绍根可是位“三栖明星”,球友们都喜欢叫他“三大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
张绍根是河南人,以前是大学英语老师,因为儿子在上海成家立业,他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来到上海生活。“刚来这边时,我也没什么朋友,老伴身体又不好,所以我们俩一起打起了门球。”老张说他没想到,自从打上门球后,自己的烟瘾戒了,老伴的心肌梗塞也好了,“儿子说我比退休前身体还好,现在他特别支持我们打门球,早上孙子上学都不用我们送。”
别看打门球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张绍根悟性很高,球技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为上海门球界的明星人物,有时还得当教练和裁判。“我一年要打50多场比赛,既要代表街道打,代表区里打,有时候还得给一些单位当‘外援’。”
每年老张都会回河南老家,每次他都带上门球棒,“上午到家,下午就去门球场打球。打门球好啊,既能活动四肢,又能锻炼眼、耳、脑,运动也不激烈,很适合我们老年人。”
一名新兵
58岁的王玉花站在这支老年门球队里,显得特别扎眼:第一,她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将;第二,她的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打门球,我是个‘新兵’。”王阿姨爽快地自我介绍说,“我才打了一年多,水平比这些老同志差多了。”
王玉花是上海人,15岁当兵去了外地,几十年来辗转北京、西安等地,最后在广州安家。两年前,她决定搬回上海,这其中还有门球的因素。“那次我回上海探亲,联系上一个初中同学,正赶上她去打门球,我就跟着去看,没想到一下子喜欢上了。”王阿姨说,她退休后的那两年,几乎每天都是上午睡懒觉到下午打麻将,“自从打上门球后,生活完全变了。”
回上海探亲的那一个月,王玉花经常和同学一起去打门球,后来她决定搬回上海,过更健康的生活。王阿姨现在每天晚上9时准时睡觉,早上5时多起床,做完家务后出门打球,“都说人老腿先老,现在每天在门球场上走动,我可不怕老了。”
后记
时针已指向9时40分,吴成章已经打了近3个小时门球,从一开始的团体赛,到后来的双人赛,再到最后的单人赛……收起球棒,喝口茶水,吴老突然想起,自己还得赶去医院配药:“我不是有心脏病嘛,医生让我按时吃药,其实这些药哪比得上门球管用啊,我多打会儿球,比吃什么药都好。”
不论男女,不管五六十岁还是七八十岁,在门球场上,每位老人都成了快乐的“老顽童”。年龄大了,不等于身体差了;人变老了,不等于心也老了。夕阳无限好,锻炼正当时,走上运动场,过更积极、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体育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