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国中学印象
俞昌基
  退休那年, 我很幸运地赶上了一趟“末班车”——随长宁区教育代表团去德国考察。那天我们访问了Nieder Olm文理中学。尽管只有大半天时间,我却惊讶不少,收获颇多。

  惊讶之一:都说德国人做派严谨,规矩严整,可我们一到校门口却看到有几百辆学生用的自行车横七竖八地堆放着,实在有碍观瞻。难道他们不懂:校门就是窗口,就是脸面么?

  惊讶之二:在楼梯口,高个子的女校长指着墙上一条长长木牌说:“这上面的德语是孔子的语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说她读过《论语》,以后有条件还想办中文班呢!

  惊讶之三:学校的大厅、走廊、厕所等地都陈设简洁,不事修饰,墙上没有一点粉刷,简直就像毛坯房。三四层的教学楼没有一部电梯。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经济大国之一,这么低调办学好像有点“寒碜”吧?

  惊讶之四:校长带我们参观了几个正在上课的教室。同学们一看到我们这些“外宾”,立马就会自发地招手拍手以示欢迎。学生们还随意地与前排后座说话,老师毫不在意,始终笑容可掬,循循善诱。这课真有点乱,没法与我们公开课上的“精彩表演”PK;也看不到一点儿“师道尊严”。

  惊讶之五:我看到有的学生戴着首饰,有一男一女两个学生还染了红头发。这种“另类”“前卫”的打扮如果出现在我们学校,一定会“被修理”。

  惊讶之六:按照地方法,年满十八岁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抽烟。校长指着操场边大树下的木栅栏说,这是符合法定年龄的“小烟民”的“吸烟区”。

  惊讶之七:这所中学有九个年级、二十来个班,行政领导只有两三个人。

  惊讶之八:中午,校长带我们去附近的小酒家享用一顿简单的工作餐。没有敬酒劝菜,更没有暴殄“食”物——据说在德国无论公家还是私人,剩菜过多是要被上告甚至罚款的。

  惊讶之余,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教学楼的大厅里挂着学生制作的各种神姿夸张的面具和布娃娃等“艺术品”,走廊的墙上贴满了他们的创意画作和摄影习作。学生们还在小电窑里烧制陶土工艺品,小制作既有天趣,又独具创意。我还看到好多五彩缤纷的海报,原来每天放学后校园里都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艺术派对,其间还供应学生制作的精美蛋糕。这就奇了?这所文理中学的教学目标是为大学输送人才,可给我的印象简直就像艺术学校。校长说她的天职就是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报告,说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能力却倒数第一……

  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校方要求老师绝不能拖堂,鼓励学生下了课就到绿地去玩耍。我们在课间去操场游观。看到我们在拍照,一群疯姑娘和小帅哥都争先恐后地“抢镜头”。对面的学生看过来,我发现戴眼镜的学子不到十分之一,很难找到胖墩,学生们的脸上都泛着青春的红晕。

  走马观花大半天,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宽松、平等的教育环境,一大批快乐、自在、健康的学生……

  第二年春天,德国校长来我们延安中学回访,双方结成了互访交流的友好学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市场之窗
   第B1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1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12版:市场之窗·评比
德国中学印象
寻找带着弹片的战争故事
毒雾杀人
岁末盘点
农民工三叔这一年
帽子秀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德国中学印象 2013-01-21 2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