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毒雾杀人
  1952年12月5日,从清晨开始,整个伦敦市都沉浸在浓雾之中。时值隆冬,气温急剧下降,潮湿而沉重的空气像铅块一样压在城市的上空。而工厂和家庭的成千上万支烟囱里,却照常向空中排放出大量浓浓的黑烟。地面没有一丝儿风,烟气无法扩散。大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浓度不断上升,到处充斥着煤烟或硫磺的呛人臭味。交通警察也被迫戴上了防毒口罩。来往行人不断地咳嗽,不断地流泪;他们一面走着,一面又不断地用手绢揩拭眼泪……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浓雾一直笼罩不散。到了第五天,即12月9日傍晚时分,情况才略有好转。12月10日,即第六天,轻疾的西风带来了北大西洋上的新鲜气流,驱散了恶雾。这场持续了五日五夜的浓雾,夺走了四千多条人命(由于上呼吸道的感染)。而且,在这以后的三个月中,又使八千多人因受其害而相继发病死去…… 

  “毒雾”是怎样产生的?黄色的烟雾又是怎样“毒杀无辜”的呢?经过事后的多方调查,人们终于弄清了这场灾难的来龙去脉。弄清了烟雾成灾的根源,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水滴(雾)和粉尘相互叠加,共同作用造成的。粉尘主要来自煤烟中的炭粒,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硅、氧化铝等成分,并由此形成雾滴的核心,催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形成危害人体健康、威胁生命的“硫酸雾”。

  “硫酸雾”里含有大量有毒气体和微小粉尘被吸入肺里以后,黏附在肺细胞上逐渐沉积起来,甚至进入血液,流贯全身,造成危害。二氧化硫可造成心悸、呼吸困难等心肺疾患。严重的可引起反射性声带痉挛、喉头水肿,以致窒息死亡。

  另外,在这场毒雾杀人事件中,气象条件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12月5日清晨,伦敦一带上空为停滞的高气压所控制,地面完全处于无风状态。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强烈,热量大量散失,近地面气温反而低于空中气温,从而在50—150米的低空间形成自下而上由冷到暖的“强逆温层”。逆温层下的水汽接近饱和,有利于雾的形成。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冷重的空气在下,暖轻的空气在上,很难使大气发生上下交换,大气处于稳定状态。逆温层像大锅盖一样紧扣着大地,阻止了地面气流的上升运动。因此,从工厂烟囱和家庭炉灶中排放出来的烟尘、二氧化硫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积聚,又有雾作媒介,终于酿成了这样一场震惊寰宇的“烟雾杀人”的惨案。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但其中的教训,还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市场之窗
   第B1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1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12版:市场之窗·评比
德国中学印象
寻找带着弹片的战争故事
毒雾杀人
岁末盘点
农民工三叔这一年
帽子秀
图片新闻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毒雾杀人 2013-01-21 2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