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世界中,很多字词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羊驼被奉为“神兽”,“杯具”隐含着自嘲,当成为一对反义词,也不再表示某种颜色。
粉与黑,是两种相反的态度——喜欢与讨厌。
与绝大多数网络热词一样,粉与黑从哪里起源已不可考。硬要解释一下,“粉”大约是来自于“粉丝”一词,某某的粉丝简称为“某粉”;“黑”起先是个动词,看似与“抹黑”相近,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恶意的污蔑,而是出于讨厌的态度进行的批判,后来也可做名词,成为与“某粉”相对的“某黑”。
粉与黑,都带着主观的感情色彩,如果某个特定对象的粉与黑在同一平台上相遇,天然的对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形形色色的粉中,有一类特别引人注目,被叫做“脑残粉”。被如此讥嘲,是因为他们的喜爱和拥护,往往表现为感情用事、毫无原则、不辨是非。
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为“脑残粉”?举个例子:某作家涉嫌抄袭,喜欢这名作家的粉会怎么做?有的会想方设法证明偶像不存在抄袭,有的会在证据确凿之下理性地接受现实;但也有一些,会搬出“抄袭是让被抄者的创意发扬光大”之类的谬论,死活不承认偶像做错事——这样的,就会被叫做“脑残粉”。
因此,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脑残粉胜过十个高级黑。
高级黑,顾名思义,是指黑的手段够高明。有时候,过度的喜爱,反而带来更多伤害。所以,也会有高级黑伪装成“脑残粉”,混淆视听。
喜欢、支持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是不是一定要百分之百地维护,而丧失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判断?是不是这个人或者这种事物一受到批评指责,就要像刺猬一般竖起尖锐的刺,朝向所有不与自己站在同一边的人?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一旦决定要讨厌、反对,就非要百分之百地否定不可吗?这两种看似相反的强烈感情,或许恰恰出自同源,比如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比如对群体归属感的需求。
更多时候,粉或黑,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对某人某事某物作出判断前,固有的喜恶和认知,时常悄悄地缠绕上来,将人们拉离理性的轨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摆脱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