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教授Alastair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领衔。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985工程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
“核糖开关”是自然界细菌、高等植物等天然存在的、有调控作用的传感器,位于细菌等体内特定的基因非编码区,它通过结合细菌等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可以不依赖任何蛋白质因子而直接结合代谢物并发生结构变化,参与调控生物的基本代谢。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能灭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失效。为阐明这种耐药性如何形成,复旦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贾旭和张静等在AlastairMurchie教授和陈东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和耐心钻研,发现了上述两个“破坏分子”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RNA序列”区域存在核糖开关元件,它能够“一对一”地识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与之结合,从中“捣乱”,改变核糖开关的自身结构,诱导相应耐药基因的表达,于是,耐药性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