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科教卫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学者发现抗生素耐药形成新机制
“破坏分子”改变“核糖开关”
施捷 孙国根
  本报讯(记者  施捷  通讯员  孙国根)以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等为代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会产生耐药。这种耐药性是如何形成的?复旦大学一个课题组历经3年艰辛努力,终于在耐药性病原菌中首次发现了一种对控制此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重大作用的新型“核糖开关”。最新一期世界顶级学术杂志《细胞》(《Ce11》)以《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糖开关的发现》为题,刊发了这一重大发现。

  研究团队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英国籍全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教授AlastairMurchie和研究员陈东戎领衔。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教育部985工程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

  “核糖开关”是自然界细菌、高等植物等天然存在的、有调控作用的传感器,位于细菌等体内特定的基因非编码区,它通过结合细菌等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可以不依赖任何蛋白质因子而直接结合代谢物并发生结构变化,参与调控生物的基本代谢。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导致的脑膜炎、肺炎、骨关节等感染,但这类细菌产生的两个“破坏分子”(即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能灭活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失效。为阐明这种耐药性如何形成,复旦课题组博士研究生贾旭和张静等在AlastairMurchie教授和陈东戎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和耐心钻研,发现了上述两个“破坏分子”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RNA序列”区域存在核糖开关元件,它能够“一对一”地识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与之结合,从中“捣乱”,改变核糖开关的自身结构,诱导相应耐药基因的表达,于是,耐药性产生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目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市场之窗
   第B1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1版:市场之窗·评比
   第B12版:市场之窗·评比
寒假二十五天 6年来最长 大年初十开学 近3年最早
令人“纠结”的放假
最后两周每天只上半天学
今启动“无障碍地图”绘制
本报读者走进湿地观鸟
安卓软件揪出超大“后门”
“破坏分子”改变“核糖开关”
新民晚报科教卫新闻A06“破坏分子”改变“核糖开关” 2013-01-21 2 2013年0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