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苦”到底
《挑山女人》讲述的是齐云山下女挑夫王美英的故事,除了序幕中那个喜庆的结婚场面外,整出戏几乎是一“苦”到底,唯有王美英与男主角成子强那条若有若无的感情线带给观众一些温馨,但这条线也因为王美英的女儿幺妹的干涉而中断。戏的最后,王美英的一双儿女都考上了重点大学,长大了的幺妹开始理解母亲,想找回成子强与母亲再续前缘,但成子强却已因为救火而牺牲了。最后一场戏华雯扮演的王美英在故作镇静地送走几个孩子后回到家中哭得撕心裂肺,不仅台下的观众连剧团的同事也被这哭声打动,扮演成子强的王文告诉记者,每每到这一场看到华雯在台上一哭,自己就会从舞台边“逃开”。
虽然这场戏里有婆婆上场向王美英下跪道歉的情节,但这个戏的结局显然并不圆满,最后孤独的王美英拿起扁担,又继续她的女挑夫生涯。
观众有意见
在《挑山女人》剧组举办的观众座谈会上,很多观众都对这个结局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淞南镇观众葛亮用“让人从头哭到底,眼泪水‘嗒嗒滴’。”来形容这个戏,但在感动之余他也提出成子强不应该死,现在这个结局“让人觉得很郁闷”。吴淞街道文化中心的牛春莲、顾村镇的顾芳柳、庙行镇的吴静皎等观众也纷纷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认为成子强的牺牲太让人遗憾了,甚至有观众觉得这个结局让人感到好人没有好报。事实上,剧组的主创人员对观众喜爱大团圆结局的心情并非不了解。导演孙虹江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50年代,越剧传统剧目《碧玉簪》曾演过一个版本安排女主角李秀英最后抑郁而死,结果戏结束后观众集体吵着到后台去抗议,最后戏还是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孙虹江表示:“戏曲观众是非常喜欢大团圆的。”
主创不满足
不过了解归了解,主创人员对成子强的生死却有自己的理解。主演华雯认为,虽然这个戏看起来有个悲剧的结尾,但女主角的内心却因此有了升华,与大团圆结局比起来,现在的结局更有艺术感染力。“我是蛮理解我的人物的,”华雯说,“王美英那种‘人生在世,当然则然’的人生态度让我对剧中人充满敬意。”孙虹江也表示传统的大团圆结局观众虽然喜欢,但对于主创人员来讲却往往觉得不满足,有点简单,不能给观众留下点遗憾或思考。“人生总要有点遗憾。”孙虹江说。王文也表示,如果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这个角色,也觉得成子强的死肯定能增加艺术感染力,“如果这个角色不死,观众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感动。”只有编剧李莉对于成子强的生死并不太执着,她表示之所以会这样写,是因为这个戏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而现实生活中这个人的确是死了。
当然,一部戏被处理成悲剧还是大团圆结局原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挑山女人》依照观众的要求改成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的确可能不及现在这样让人感动,也未必能让每个观众都满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戏曲界主创人员对悲剧似乎有一种执着偏好,对于戏曲观众喜爱的大团圆结局却有些不屑。去年在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的新编戏展演活动中,亮相的近20出新编戏中大部分都是以悲剧结尾或带着悲剧色彩,大团圆的戏则寥寥无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过于追求“悲剧的力量”恐怕也是一种“偏见”。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