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首都十佳编剧、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全国十佳电视剧文学原著奖、韩国亚洲编剧会议亚洲文化贡献奖、东京国际电视节最佳海外电视剧奖、首届亚洲“彩虹奖”最佳时装类电视剧奖……十多年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创作多部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保姆》《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媳妇的美好宣言》等,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当下的生活,屡创收视率新高,好评如潮,她和她的团队斩获的各种奖项有近40项,被誉为“金牌编剧”。
“我选择留在上海”
王丽萍出生于杭州,曾是英姿飒爽的女兵,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当过新闻干事、记者、电台夜间节目主持人等。1997年,她写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婆婆媳妇小姑》一炮走红,由此成名。
1999年,王丽萍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上海。“我在大学读书时,回家、回校总要路过上海,早就向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来到上海,我更感受到了这里的魅力和灵气。”王丽萍说,做了“新上海人”,她的创作才真正进入了成熟期和收获季。《我的美丽人生》、《双城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媳妇的美好宣言》等,一部部佳作接连诞生,让王丽萍有了“金牌编剧”的美称。
国内好编剧少,顶级编剧更是凤毛麟角,王丽萍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一些外省市频频向她递来“橄榄枝”。面对“挖角”,王丽萍不是没有犹豫过,但最终她的上海户籍并未改变。“是上海开启了我作为编剧的美好时代,我和她感情深厚,哪里舍得离开啊?!我选择留在上海。”王丽萍动情地告诉记者,上海胸怀宽广,海纳百川,上海人做事认真规范,敬业负责,效率也高,打动她的地方很多。她说:“这次我的新戏《我家的春秋冬夏》,讲的是上海故事,用的是上海演员,整个拍摄团队中主创人员80%是本地的,大家团结合作,尽心尽职,高质量地完成了这部完全是‘上海制造’的电视剧,我既感动,又觉得自豪!我家在上海,春秋冬夏在上海。”
“敬老要成好风气”
作为市政协的“二年级生”委员,王丽萍今年带来了两份提案。“一份和敬老养老有关。我为了写《我家的春秋冬夏》,曾多次去敬老院、养老院体验生活,看到不少老人很寂寞,很想念自己的子女,但子女们经常来看望的并不多。我想,除了亲人,社会应该给予老人们更多的关怀!敬老要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好风气!”她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动员大学生们定期到敬老院、养老院做志愿者、义工,一方面为老人送去温暖、关爱,一方面也能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精神境界。现在敬老集中在“学雷锋日”和“重阳节”等,这是远远不够的,敬老要制度化。“这个提案主题定下后,我还去敬老院征求老人们的意见,他们都说好,希望和年轻人多交流、多沟通。”
王丽萍的另一份提案是关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何提升文化原创力的。“上海的文化原创力和这座大城市的发展不相称,要精心规划,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和提升。”王丽萍表示,在分组会议上,她还将就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等话题发表看法、出谋划策。
“最重要的作品”
说起自己的最新作品、国内首部反映养老问题的电视剧,首次担任出品人的王丽萍眼睛闪闪发光:“《我家的春秋冬夏》讲述了‘上海老爸恋上了知音保姆’后的酸甜苦辣。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力求表达‘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温情主题。希望拍出真正的‘上海品质’、‘上海味道’来。”
第一次触及老年人题材,王丽萍坦言,她想提出很多问题。“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我们老了怎么办?当你的父母正在老去和已经老去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样尽孝?是把父母托付给保姆照顾?还是自己常回家看看?或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黄昏恋是不是能被理解?女人是不是要一辈子追求爱情?都市保姆群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王丽萍表示,她希望以电视剧的方式,真实地将中国老人的现状展现给观众,引发社会的集体关注和思考。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