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这是两个孩子的故事
2002年2月1日,赵新民在与身绑炸药的歹徒对峙时,因歹徒引爆炸药不幸牺牲,终年46岁。他被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2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湖南衡阳“11·3大火”中遇难的20名武警消防兵,同样以血肉长城抵御着火魔的侵蚀。朱波说,对于这些警界卫士的弘扬,让武警公安的正面形象得到了突出,毕竟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是以血肉之躯冲在最前线的人。
《感动中国》里有一类人物,他们很平凡,没为社会作出别的贡献,但在遭受家庭变故时,能选择承担,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节目组认为,同样也能感动中国……
主持人敬一丹说:《感动中国》的十年,是与好人约会的十年。好人,在今天这样一个道德多元化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称谓,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一听就知道的道德准则,它宽泛,但朴实,朴实到在今天没有更好的词汇能替代它的含义。在今天,两个中国人在一起,把他们心中的好人标准拿出来比一比,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把15亿中国人的好人标准都拿出来,一定有相当多的重合。重合的这部分,就是《感动中国》所要表现的内容。
《感动中国》100多位人物中,有两个人,除了年龄相近,他们的经历也有着相似的沉重。把他们的故事说给15亿人听,没有人能否认,他们就是好人。这是两个孩子的故事。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太多太多无法忘却的东西,让洪战辉这辈子难以忘却的就是他从小的经历。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生病,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洪战辉12岁那年,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砸了家里的东西,打伤了妻子,摔死一岁多的女儿。迎头袭来的家庭变故,让母亲不知所措,在蒸了足以维系家人一周餐食的馒头后,消失了,后来,弟弟也放弃了学业,出门打工了。
12岁的孩子,这样一个艰难维持的家庭。这一年,善良的父亲从外面捡回一个弃婴,留还是不留?取决于这个12岁的孩子。出乎村里人的意料,洪战辉留下了父亲捡回的这个女婴,取名洪趁趁。
从此,刚刚进入少年的他,就开始在儿子和哥哥这两个角色中不断互换,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这一挑就是12年。
为了挣钱养家,洪战辉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怀化念大学的日子里,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学,每天不管学习多忙,都坚持接送妹妹,辅导妹妹功课。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洪战辉吃尽苦头。2005年,洪战辉的故事慢慢传开。他的行为激发了公众对道德偶像的讨论,引发了所有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感动中国》节目组编导李小旻问洪战辉:“你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带一个妹妹,在这样经历的背景之下,你心里有没有恨?“洪战辉的回答很平静:“怨恨解决不了问题,选择责任,选择实践良知,选择爱,你去爱别人,关怀别人,就会得到你想要的。”
洪战辉把自己的生命历程比作一只蜗牛,别的孩子在欢呼雀跃的时候,他在负重爬行,负担和责任,快乐和痛,希望和艰辛,他无法超越,总是在不断地挣扎、矛盾,却没有停止向前。2010年,郑州的报纸发表了洪战辉的作品,其中有几句这样说:肩头的重担注定会耽误我的行程/扛着家园却拥有无家的感觉/让我心痛/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我跑得飞快/但责任又让我宁愿忍受苦痛/扛也是苦/放也是痛
因为洪战辉的坚持与执着,命运在一个困难的轮回后给了他们团圆的幸福。2005年底,河南一家医院主动将洪战辉的父亲接去诊治。现在,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2012年,洪战辉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2006年开始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到现在,他在全国各地作了150多场励志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