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稳中求升
从目前已公布的销量目标显示:合资车企普遍保守,目标增幅一般定在10%左右,显示经过多年滚打,正在日益成熟。
第一阵营中,去年上海通用再次以超139万辆的销量问鼎,实现同比增长13.1%和三连冠。上海通用总经理叶永明之前曾经提过,2013年的销量肯定会超过145万辆。如果按这个计算,预期增长仅为4.3%。2012年一汽-大众销量为136万辆,同比增长32%,列上海通用之后,排第二名。一汽-大众2013年的销量目标是150万辆,同比增长10.29%。去年上海大众销量实现128万辆,今年将目标定在142万辆,预期增长10.94%。今年如果不出意外,预计乘用车市的三甲仍是这三大家。
第二阵营中,作为去年车市的最大受益者,北京现代异军突起出乎了所有人意料,2012年的销量为85.6万辆,同比增长14.86%,远远超过原定8.1%的预期。2013年北京现代将冲击100万辆大关,目标增长16%以上。另一家韩系代表东风悦达起亚去年完成了48万辆,2013年的销售目标锁定52万辆,目标增长率为8.3%。
长安福特也不可小觑。2012年销量达到41.85万辆,较2011年提升31%。今年预计将挑战60万辆的目标,如果目标实现,名次也将从目前的第十大幅提升。作为法系车代表,神龙汽车2012年以44万辆销量再次创造了历史新高,其中东风雪铁龙品牌销售了22.38万辆,东风标致品牌销售了21.62万辆。今年神龙汽车将挑战50万辆的目标。如果目标达成,神龙汽车也将首次进入行业前十。
虽然去年遭遇了滑铁卢,但日系车企对今年的目标却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发出了强烈的反击信号;种种迹象表明,日系车希冀通过全新的车型、丰富的产品策略重拾中国市场。平安度过危机、触底反弹是日系车企在2013年最为期待的。据了解,丰田宣布2013年在华销售目标超90万辆,较去年增7%;本田预计2013年在华销量将增长25%,至75万辆。
“自主”高歌猛进
销量目标显示,与合资车企的谨慎保守不同,自主车企一般比较激进,其中非主流自主品牌目标增幅有高达100%者。
海马、华泰等自主品牌车企透露了今年的销量目标,海马汽车2012年15万辆的销量目标没有完成,但海马仍表示其2013年销量目标至少要达到50%以上,约23万辆,对比目前的低迷态势,这一任务颇为激进。华泰汽车销量将挑战10万辆,增长约100%;东风风神计划今年将突破10万辆,增长60%以上;力帆汽车预计2013年在国内的销售增幅为20%;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今年设定了40万辆的目标,相比于去年的23万辆,增长在70%以上;2012年广汽乘用车销量3.2万辆,今年销量目标为6.5万辆,增幅达100%。
而主流自主品牌企业则相对谨慎,长城汽车2012年完成62万辆,同比增长28%,2013年目标70万辆,预期增长12%。长城的快速增长有赖于哈弗系列产品的热销,由于哈弗品类在市场上的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2013年长城汽车或将逐渐把“哈弗”这个品牌分离出来。
2012年,吉利汽车全年累计实现销售48.3万辆,同比增长15%,2013年预计销量为56万辆,预期增长16%;去年比亚迪销售新车45万辆,2013年目标为50万辆,预期增长11%。比亚迪今年将推出三款全新车型,还将推出10年保障的全新蓄电池,电池的电压从传统的12V提升到48V;华晨汽车2013年发展目标确定为确保实现整车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11.9%。
奇瑞至今没有透露今年销量目标,历经两年半,奇瑞在品牌战略和产品策略上双调整,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2012年,奇瑞以55.02万辆的成绩位列乘用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第八名。奇瑞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刘宏伟表示,2013年奇瑞将更成熟。今年奇瑞将继续推进渠道下沉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并加深打造与经销商的关系。
亟盼回归理性
一贯强势的主流合资车企虽然均超额完成2012年度目标,但对于今年目标设定仍很“稳重”。展望2013年,中汽协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约在2080万辆,增长率7%。既然车市将维持平稳增长已成业界共识,那么,合资车企对今年销量预期还是比较客观理性的。
但是部分二线自主品牌却表现得“干劲十足”,计划销量倍增。提出“巨量”增幅的自主企业海马、华泰、广汽传祺等,去年的销售目标尚未完成,却又对今年提出新高的目标,凸显出在危机中焦急的心态。尽管自主品牌们展望2013年目标时充满雄心壮志,但其信心来源让人不免得生出几分担心。
“目标设定其实并不太冷静。”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中国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6%和4.3%,今年车市仍将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很难。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支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自主品牌提出的宏伟目标计划,最终只会成为“笑话”,也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虽然低基数,高增长也并非不可能。但过去这两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过高的目标和库存不仅会压垮经销商和流通领域,还会压垮整个汽车行业。2013年我们究竟会面临继续过冬的局面还是很快能迎来春暖花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更何况,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已不能用增速的快慢,来对车市的好坏进行简单的定性,中国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的十年可能性较低。相反,中国车市的下一个十年会是在微增长的常态下运作。因此中国汽车市场更应该回归理性,不盲目追求产销量的提高,趋于平稳发展。好在一些主流自主品牌企业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从近年来各家车企营销策略的调整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上即可看出。事实将证明,未来车市笑到最后的,必将是那些在技术上、结构上、质量上不断优化,真正为消费者利益服务的企业。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