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墙之隔 两个世界
“一位小女孩拿着鲜花,在我耳边轻轻说,希望这里的小朋友早点好起来,和他们做好朋友。”去年教师节,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家长代表来到康复中心参加活动,她们的爱心,让杨晓燕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孩子不知道自闭症是终身障碍疾病,可孩子的纯真,深深触动了她。
杨晓燕是爱好儿童康复中心的园长,小女孩来自星辰幼儿园,两家园区仅一墙之隔。有时下午放学,三三俩俩的“爱好”学员的家长,会带着孩子趴在墙边上,透过围栏,看着隔壁幼儿园的儿童嬉戏、玩耍,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场景,总让老师们心酸。大家很清楚,根据当前的情况,除了个别恢复良好的自闭儿,大部分自闭儿都无法进普通学校就读。其中原因,既有自闭儿本身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也有赖于社会对于自闭症融合教育的理解。
“爱星之门” 打破隔阂
8年前,“爱好”在闵行扎根,与星辰幼儿园做了“邻居”。这8年间,全社会对于自闭症的认知逐步加深:2008年4月2日,联合国纪念第一个“世界自闭症日”;2010年,第一届自闭症康复论坛在上海召开;2011年,市孤独症工作委员会成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相关部门投入到自闭症的关爱行动中。
社会的进步,令“隔阂”一步步被打破,两家幼儿园的关系日益紧密:世界自闭症日、儿童节等节日,孩子们会来和自闭儿一起活动;去年教师节,许多家长代表也参与其中。不久前,在闵行区残联的支持下,两家幼儿园之间的围墙被打开,一扇“爱星之门”搭建起来,这在上海乃至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水到渠成。
自闭症孩子,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爱星”之意,机缘巧合中有着多重解释,既代表了“爱好”和“星辰”的合作,也寓意为“爱心”,更代表了“关爱星星的孩子”。星辰幼儿园庄郁园长表示:“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现在做不了那么大那么多,但至少可以从同一个社区,从一道围墙开始,关心身边的人。”
关爱包容 从小培养
“星辰”并不是唯一一家走近自闭儿的普通学校。来自闵行区七宝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也曾经来到“爱好”与自闭儿互动。为了了解自闭症,参加活动的幼儿园老师经过了康复老师的专门培训。
他们也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接触到自闭儿、了解自闭症。庄郁园长动情地说:“我们的孩子,以后和这些孩子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所以关爱、理解和包容,要从他们开始。”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