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到广东汕头看朋友,顺便逛了古玩城,发现有个小店专门出售老的食印,也就是面食模具,花花色色很可爱,于是挑了一枚很有沧桑感的方形食印。老板开价20块钱,我就买下了。它直径达到13.5厘米,正面反面都刻有两朵花,一印可两用(见图)。
去年深秋我还到安徽宏村去参加一个笔会,在一个卖古玩的店里又看见一个长长的食印,上面刻有五个小印模,分别是:向日葵、云纹、老虎、花朵和叶子。我也是20元钱买下的。带回家细细盘摸,这才发现它的边角很锋利,是个做旧的新货。
我曾经到过印度的斋普尔,在参观著名景点风宫之前,发现周围两三家专门出售食印的小店,上百个各色食印摆满了店铺。印度也有食印啊?我当即选了两个(价格忘记了),其中一枚上面刻有英文:I LOVE。
我想,我在印度吃了各种各样的面食,有酥油饼、馕(Nane)、加巴地(中国翻译成“印度飞饼”)……没有见过面食上盖有食印,也没有一种面食是通过模具压制出来的。那么这些食印是干嘛的?仔细翻看买来的印度食印,突然发现“I LOVE”这几个英文字母是正着刻的,如果要当食印使用,必须反过来刻才是。我恍然大悟:印度的食印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成为一种工艺品,专门供人赏玩。
至今,我收藏了十来个食印,虽然觉得很有趣,毕竟有点形影孤单。
有一天我上网查是否有专门收藏食印的人。果然有,吉林有位专门收藏月饼模具的收藏家,叫庄鹏,藏有1200个月饼模具,放了好几个屋子!
我继续搜索,发现山东还有位更厉害的食印收藏家,叫逄焕健,他收藏的食印最大的有50多厘米,最小的只有小指头肚那么大,总量达到7000多枚!我的食印收藏量只有他的千分之一!
我立刻打电话问我烟台的好朋友姜振友:为啥山东出了如此权威的食印收藏家?
他回答:一是因为山东、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属于比较富庶的地区;二是因为这些地方喜欢吃面食,所以食印多。不瞒你说,至今,我们胶东半岛家家户户还都有食印。
我问:你见到过逄焕健先生吗?
他回答:没见过,他在青岛,我在烟台。哎,我也搞食印收藏呀!我有全国各地500多枚食印,有宋代的,有清代的,也有近几十年的。
我很吃惊:你不是收藏帽筒的吗?什么时候收藏食印了?
于是,我决定把我的十来枚食印都送给姜振友。我们之间曾经有个约定,叫做“小局服从大局”——比如我是收藏小型铜器的,他得到了就送给我;那么他是收藏帽筒和食印的,一旦我有了(包括两枚印度食印),就应该无条件相送。
食印的价格不太贵,适合民间收藏(前几天我去了召稼楼古镇,一个新的食印开价在45元左右)。当然,食印里也有“贵族”:一般的都是木头的,也有陶质的、石质的、砖质的,甚至是锡做的和玉做的。食印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图案花纹就可以看出:老虎、鱼、猴子、莲花、百合、石榴、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