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成为“重灾区”
近期,证监会掀起了IPO财务核查风暴,旨在规范市场,肃清财务造假行为。2012年的新大地事件成为深圳创业板开闸以来“造假第一案”;随后,创业板又爆出了三奥股份涉嫌造假的新闻,这一系列的丑闻暴露了现行IPO环节的诸多漏洞。如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深化发行制度改革,成为证监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监管层掀起“IPO财务核查”风暴的背景。
而在核查风暴下,IPO“堰塞湖”泄洪明显,不少排队时间各异的企业纷纷终止审查。其中,创业板成“重灾区”,统计显示,创业板发行监管部本年度已终止审查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共有11家。此前的1月8日,创业板发行部主任冯鹤年在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上曾明确表示,依据首发办法,创业板IPO公司报告期内财务指标必须符合成长性要求。而根据对创业板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第一项指标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第二项指标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事实上,从已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业绩情况来看,证监会对拟登陆创业板企业的严格把关不无道理。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341家创业板企业中,有39家业绩预减,99家业绩略减,业绩问题不小。
初审扩容仍小幅迈进
分析人士指出,首次公开发行专项财务核查效果显现,以上企业中大多数为主动申请撤销IPO材料。2012年创业板有44家企业终止审查,后续还会陆续出现公司终止审查的情况。排队A股上市的公司有望因此被分流或主动撤回申请,新股IPO“堰塞湖”泄洪明显。虽然证监会IPO财务核查成效初显,但“终止审查”的企业,仅占近900家规模的IPO排队企业的近2%,这与外界所预计的20%~30%相去甚远。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还未到撤材料的高峰期,在撤回数量上可能不如外界预期那么多,但创业板和主板会逐渐拉开差距。不少拟创业板会过不了业绩下滑的硬指标关口,未来终止审查数量预计可观。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是为IPO“堰塞湖”泄洪,另一面,初审大军扩容的步伐仍在小幅迈进中。证监会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在1月25日至30日间进入初审,其中前两家拟登陆上证所,后两家拟登陆深交所主板或中小板。但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待审企业暂现零扩容。
据证监会最新披露的首发企业基本信息情况显示,截至目前,拟在沪深两市交易所进行IPO上市的申报企业共有873家。其中,上证所主板申请公司177家,深交所主板、中小板申请企业364家,深交所创业板申请企业33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