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
今年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爸爸还是不能回家陪你吃饭,爸爸要在复旦为学生们烧年夜饭。爸爸来复旦快20年了,复旦就是我的家——每回看电视,看到复旦的大门,心里总特别兴奋;每回在窗口为同学们打饭,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复旦学子,心里总是无比羡慕,爸爸没读好书,看样子是要打一辈子工了,我最大的心愿是你能在上海好好上学。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在复旦食堂打饭,头一抬,走到窗口前的竟然是你,我的宝贝女儿! 爸爸
过年不回家
走转改新春系列报道
2
年夜饭
厨师的“期末考”
清蒸多宝鱼、古法焖羊肉、美味炒时蔬……昨晚,在复旦大学的旦苑食堂,600余名留校过年的学生吃到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最后,全体厨师登台亮相,校长杨玉良与厨师们合影留念,餐桌边的同学们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复旦一名同学在BBS上留言:“在大学校园,食堂里的师傅、阿姨最辛苦。大年夜、年初一,总能见到他们在工作岗位。他们是最知道什么是‘坚守’的一群人。”其中有位食堂厨师,为同学们做年夜饭,一做就是20年,其间没有一次回安徽老家过年。
1994年,年轻力壮的杜方奎从安徽大别山老家来到上海打工,他自己都没想到,一走进复旦的食堂,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一呆就快20年了。先是在教工餐厅当服务员,再当洗碗工,然后跟着师傅学厨艺,如今成了旦苑的主厨。杜方奎说,每年都要为学生做这顿提前的年夜饭,而每年这时候心里特紧张。因为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会在BBS、人人网上点评一番,谁做的菜最好吃、谁做的菜最一般,年夜饭几乎成了食堂厨师们的“期末考试”。
爱心餐
一年一度成职责
做完了年夜饭,是不是可以赶紧回家过年了?杜师傅笑着摇头,年三十、大年初一,他还得为同学们准备那份“一分钱爱心餐”。为了让留校学生过年期间多感受一点家的温暖,复旦规定,除夕夜、年初一全天,学生全天到食堂可只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丰盛的“爱心餐”。菜肴怎么配、怎么让学生感觉好吃,为这道“爱心餐”,杜师傅每年都得“做功课”。与记者闲聊时,杜师傅拿出了今年春节期间的工作表:年三十早上5点上班,做包子、小笼、蛋糕……学生早餐点心的花色品种,样样齐全;年初一晚上10点下班,大排、红烧肉、鸡腿、西瓜……“爱心餐”每一顿,食材都要挑得精细,保证食品安全。
杜师傅回忆,自从进了复旦食堂,就没有了回老家过年的概念。因为留校的同学们需要他,久而久之,“新年爱心餐”就成了自己的一份职责。为了这份责任,近20个年三十,他没有和父母吃过一顿团圆饭;很长一段时间,妻子、女儿留守在老家,他每年只有十多天的假期回家。
去年春节,杜师傅的父母到上海过年。母亲说:“儿子,你忙,没时间回家。我们就到上海来陪你,全家吃一回团圆的年夜饭。”可那一天,杜师傅仍要去食堂做“爱心餐”,团圆饭还是没吃成。送父母上火车的时候,杜师傅流下了眼泪。
大主厨
“顶岗”多辛劳
这几年,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人少了、对待遇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校食堂条件有限,没办法给员工高额报酬。杜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经常做一两天就不干了,虽说自己是大厨了,但哪个岗位缺人手了就要“顶岗”,服务员不在了他当服务员,采购员离职了他就当采购员。他的工作很平凡,也很累,每天早出晚归,炒菜做包子,还时常听到师生们的抱怨,比方说,菜为啥单调了等等。但对以复旦为家的杜方奎而言,这些都是值得的。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