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岁朝图》,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画家赵昌、董祥的作品。
赵昌,字昌之,广汉(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擅画花果、草虫。初师滕昌祐,亦效徐崇嗣“没骨”法。他常在清晨晓露未干时,围绕花圃写生,自号“写生赵昌”。当时盛行厚彩重色,但他的上色却是匀薄明润,因而获得“妙于傅色”的美誉。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名重一时。其《岁朝图》纵103.8厘米,横51.2厘米,绢本,设色。图以实地写生的构图,画湖石、立石两座,前后茂密地穿插了茶花、长春、水仙及梅花,勾线一丝不苟,硃砂、胭脂、白粉的花色,石绿填叶,而以石青衬底,构图整肃,色彩明艳,极其富丽堂皇,正适合宫廷挂壁。图左有“臣昌”款。
董祥,开封(今河南开封)人。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为翰林待诏。工画花木,尤擅画玻璃瓶中的杂花折枝。其《岁朝图》纵115.2厘米,横44.3厘米,纸本,墨色。图右下作者自署:“崇宁改元(1102)秋七月董祥写”。图绘一花盆,栽灵芝两株,旁一花瓶,插松、梅、茶花,案上还有百合两颗。画上有明代娄坚题词:“写生惟花草最难,而瓶花更难。盖生动之气,全在枝叶掩映,横斜欹侧,乃能尽其天然之妙。而瓶花则既无根柢,又乏照应,欲以杂卉相骈而如出一手,非深明偏反之态者不能下一笔。……”而董祥以一个宫廷画师,却在其晚年选择纸本、水墨来描画《岁朝图》,真深悟化工造物之妙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