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上周五公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有个很值得关注的数据,那就是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市场讨论很久的人口红利拐点已经出现。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在多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
这两组数据显示,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比例进一步上升,人口老龄化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缺口。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我国储蓄率目前还处于上升阶段,一旦人口结构和储蓄率都跨过拐点,则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发生改变。其他国家经验显示,人口红利消失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工资增长放缓,甚至通缩的压力。
对于经济学家关心的人口红利问题,百姓其实也有直观的感受,典型的就是招工难,像饭店服务员这种普通工作,招人越来越难。而且越来越多行业出现招工难,像武汉,公交车司机年缺口2800人,尽管年龄放宽,月薪升到四五千元仍招不到人。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趋势还将延续,尽管未来10年,劳动年龄人口还将稳定在9亿人左右,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影响必然会逐渐体现,对此值得关注。因为无论生活工作,还是投资理财,只有站在未来考虑现在,才能适应将来格局的变化。比如,现在许多人觉得投资房产未来收益一定很好,但是,10年、20年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家庭的房产也许会多出来,不再成为一个紧俏商品。再比如,现在很多人希望找个坐办公室的工作,而西方国家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的工资并不低于坐办公室的白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也许以后我们这里同样如此,因此,选择未来职业不必挤在一股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