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是指司机开车时带有愤怒、焦躁情绪。平时挺温文尔雅的一个人,一握方向盘“就跟变了个人似的”,骂粗口、乱变线、强超车,同车乘客惊诧之余,也颇受“心灵伤害”。
不过,现在想说的,并不是有车一族的路怒,而是“BMW”版本的。所谓“BMW”,即BUS+METRO+WALK,公交+地铁+步行,完全依赖公共交通和“11路”,在这个注重环保的时代,是值得提倡的出行方式。
只可惜,虽然不用自己掌控方向盘,省却了驾驶带来的压力,但“BMW”也不太让人舒心。尤其是早晚高峰,焦躁情绪蔓延,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也少不了人变身一点就炸的“火药桶”。当然,愤怒程度和“破坏力”与有车一族不可相提并论,但通勤路上的负面情绪却同样如生物钟一般每日循环,急需帮助。
公交车迟迟不来,站点上的等候人群却越来越庞大;好不容易等来车,大家一拥而上,体力弱小者也仿佛吃了大力水手的菠菜。车上的人希望赶紧关门,车下的人仍在奋力一搏,“吊车门”景象不时发生。拥挤之间,难免口角、踩踏、推搡,火气小的,争执几句,火气大的,一路吵到下车。
直到某个轨交换乘站点,车上一多半的乘客倾泻而下,涌向轨交站入口。过马路时,不走不远处的十字路口横道线,而是仗着“人多势众”横穿而过,往来车辆喇叭声此起彼伏。偶尔有“特立独行者”从横道线过,则被右转车辆挡在路口,还可能受惊于无视信号灯的非机动车。站上轨交站台之后,满载乘客的列车呼啸而来,这时倒无需费力,身后人群自然会把你“推入”车厢……这些场景,并非处处发生,多见于大型住宅社区附近站点或是换乘车站。
不论哪一版本的路怒,外部因素都是交通资源紧张和秩序缺乏。道路不拥堵,车厢不局促,心情自然舒畅;或者,若遵守秩序成为分享公共资源的前提,抛弃丛林法则般的你争我夺,也能换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上周的大雪天,曾有人感叹,大多数司机因路滑而变得小心谨慎,胡乱变道、强行超车的少了。资源要增加,要合理分配,而秩序意识的养成,或许需要更长时间,社会规则的外部制约,以及人的自我约束,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