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学院毕业后,亲戚帮我在省城找到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干了不到三年,我就辞职来到了南京一家大型商场做业务员,一个月三千多元,日子过得还可以。我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在2002年就结束了。一个人在外面打工没什么牵挂,还算无忧无虑。
来南京那一年我认识了才21岁的施薇,她长得很可爱。我们很快有了亲密关系,然后我才知道她刚刚和男友分手,所以心情不好。我年龄比施薇大10岁,责无旁贷地要给她安慰和鼓励。但相处了几个月后,我发现她很多事情都瞒着我。有时约好下班一起吃饭,她又突然说要加班;周末有时说去亲戚那里,结果我打电话过去一问,她根本没有去。我找施薇认真谈了,她承认又和原来的男友吴凯和好了。
我没有什么理由责怪施薇,她年龄比我小那么多,只要她幸福,我无所谓。施薇约了吴凯来跟我见面,这个男孩也才二十出头,两个年轻人一副心无城府的样子,但确实很相爱。我当时就退缩了,对他俩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的事,以后我会把施薇当小妹妹看待,你们就把我当大哥吧。我们都是来打工的,没有亲人没有家,以后就把我当亲人吧。”大家心头一热,以前的恩怨就消散了。
从那以后我退出了这场“爱情”,变成了施薇的大哥。我和施薇、吴凯三个人有时会一起吃饭,他们有问题也会找我,把我当成了精神上的依靠。我很庆幸有这么一对弟妹,在南京的日子才不会那么孤单。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半年,情况有了变化。施薇失业了,没有工作就整天在家玩。而吴凯是个小业务员,一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他俩的房租就得要800元,再加上生活费,常常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我这个大哥就成了他们重要的援助,因为我一个人收入有几千,开销很少,他们有困难,理所当然就成了我的事情。
我是心甘情愿付出的,只要他们俩过得好就行。可是他们过得不好,让我很操心。施薇和吴凯是一对冤家,分又分不开,在一起又永远在吵闹。我只好不断地在他们中间调解,有时说说施薇,让她不要这么任性,最好去找份工作。有时说说吴凯,让他别因为业务忙而回家太晚,多抽些时间陪陪她。他们就这样吵吵闹闹,我也跟着瞎忙,过了一年多。
后来,我工作的公司效益不太好,加上生活和情感又如此暧昧不明,就想回老家了。我犹豫了好几天,不知道该不该走,因为有种永远离不开他俩的感觉。但理智地想想,这样下去,不论对我还是他俩都不好,也许该是我斩断这种三人关系的时候了。最终,我于2006年6月回到了家乡。
自从我走后,他们的经济状况就更差了,两个人更是天天吵架。以前我在时,事情还有个缓冲,我一走他们就吵得更凶了。不过我已在千里之外,只能劝他们好好相处,不行就结婚吧。
回家不到一个月,南京这边就出事了。吴凯给我打电话,说施薇因为没有钱用要去当小姐,他俩为此闹分手,施薇又要死要活的。吴凯说:“大哥,你再不回来,就真的要出事了。”我想不管他们,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了施薇寄来的一张碟,她说她很想念我。其实当时有朋友在上海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但我实在放不下他们,于是又回到了南京。
我带了3000元回来,三个人住在一起,平静而满足地生活了一个月,大家都为这失而复得的亲情庆幸,那一个月谁都没有闹。但随着钱花完,我们又面临新的问题。我一时还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打零工挣的钱只够自己花。施薇没有工作,还喜欢打牌,没有钱就发脾气,不仅对吴凯,还有我。我们三个人过着贫穷的日子,脾气都不好,随时都会爆发。但最后又总是互相原谅,继续共同生活下去。
春节临近,我们三个人把所有的钱凑起来,只够买两张火车票,于是我决定,他们回家过年,我在南京留守。
他们一起回家,吴凯却一个星期就回来了。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开了几家公司,吴凯回来就跟那个女人约会。一个月后,吴凯就向施薇提出了分手。那段时间我忙也没回南京,施薇承受不住和吴凯分手的打击,很快就投入了一个有妇之夫的怀抱。我从苏州回来听施薇一说就坚决反对。我找了那个男的,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施薇没有男朋友,我有权追求她。”我说:“你没有这个权利,你自己有老婆孩子,怎么追求别人。”我看出来他是玩弄施薇的,但那个男人也厉害,竟然带了施薇跑了。
施薇走了20天,我把她找回来了。我让她和她妹妹住在一起,经济上当然是我照顾她。我也曾给她介绍过工作,但施薇觉得上班太辛苦,干几天就不想干了。
现在施薇身边没有别的男人了,她甚至说过嫁给我的话。可我下不了决心真的跟她在一起,发生了这么多事情,我有点接受不了她再做我的爱人。但要我放下她的事不管,我又做不到。
其实我的要求很简单,我希望像个大哥一样拯救她回头,她能够找个好的男朋友,好好地结婚、生孩子、过日子。可是她总是不能自己过好,就这样把我拽住了,而且越拖越深,自己也不知道拿什么救她,救自己。
心理分析
本文主人公林允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心理学家把这种老好人心理定义为救世主情结。其主要表现是对自己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影响力有着明显夸大的评估,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过度善良”。其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一种救世主心态,发展成一种情结,就成了一种病态。具有这种情结的人,一般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在父母地位很不平衡的家庭环境之中。本文中林允对那位女孩的“过度善良”很可能源自他童年时母亲在家中地位弱小卑微。
事实上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是很有限的,不管他们是什么关系。林允虽明白这个道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这个情结的重要特征。林允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要加强理性认识,即他的救世主情结不但不能拯救女孩,反而会让女孩更加依赖他人,人格和经济都不能独立;其次,用行为来控制自己,比如有意识地远离女孩所在城市,或者改变手机号码,让女孩不能随意找到自己,即给自己的“救世”行为设置障碍;最后,让自己不必沮丧,允许自己慢慢来,摆脱这种情结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