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版权共享
2012年8月,由萨尔茨堡艺术节和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成为萨尔茨堡艺术节歌剧演出的开幕大戏。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国艺术机构参与制作的歌剧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亮相。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介绍说,此次合作,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用400多万元的投资,撬起了这台总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大型歌剧。《波希米亚人》合作模式最大的突破在于版权,上海大剧院与萨尔茨堡合作的模式,双方联合制作,共享相关版权。在国外演出时,必须标明双方“联合制作”。同时,上海大剧院享有《波希米亚人》在中国的永久版权,意味着该剧在中国演出时,上海大剧院有权挑选中国演员,并动用全套舞美和布景,可以无限次上演。
歌剧制作投资动辄以千万元计,又因为受制于庞大舞美演出、伴奏阵容和高昂运输成本,鲜有机会展开世界巡演。正是中外联合的新模式,使上海观众得以“零时差”欣赏到本年度最新制作的歌剧剧目,国内歌剧制作团队得以“零距离”窥探国际上制作歌剧的门径,上海歌剧院乐团和演员也积累了经典剧目的演出经验,可谓实现了多方共赢。
院团剧场合作发展
张哲还提到了大剧院版《简·爱》,这出现代芭蕾舞剧由上海大剧院、上海芭蕾舞团合作。除了作品本身的优良制作外,大剧院在营销推广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连续跟踪《简·爱》排练、舞美的幕后故事,邀请媒体探班、观众观摩,另一方面将《简·爱》送到多家高校推荐给年轻观众,最终《简·爱》2场演出上座率100%。开演前紧急加座仍一票难求,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2013年2月初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第二轮,可以说是原创作品二轮演出的最快纪录。截至目前,2013年《简·爱》的演出已排定10场。
张哲说,过去剧院和文艺院团单体式发展,如今开始尝试剧场和文艺院团合作发展的机制,既让剧场有了院团的支撑,又让院团有了剧场在市场方面的引导和宣传营销上的有力协助,提高了原创作品成功率。
“艺衔”制度激励人才
如何识才、用才、聚才,上海歌舞团有一个“艺衔”制。团长陈飞华介绍说,“艺衔”制将演员分为首席演员、独舞演员、领舞演员、群舞演员四类。这种制度能使“地位角色确定,档次责任划开,明星效应凸显,利益劳酬匹配”。“艺衔”制迄今已实施6年,效果很好,起到了引领创作、繁荣演出、构建人才高地的作用。
上海昆剧团则选择了《景阳钟变》,以一出大型剧目的创排来集结“昆三班”这批中生代各行当优秀演员的优势,集中把这一批人推向全国舞台,获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在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黎安、余彬、袁国良获“优秀表演奖”,季云峰、陈莉获“表演奖”,张咏亮获“优秀作曲奖”,高均、林峰获“优秀鼓师奖”,钱寅获“优秀笛师奖”。
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谷好好说,和其他院团一样,昆剧团的创作队伍也有青黄不接的问题。为此,他们以小剧目创作和传统折子戏的整理与挖掘为平台,给青年创作人员实践机会,以锻炼和打造上昆的青年创作队伍。接下来,还将继续尝试多样化的、多渠道的合作方式,除以往编剧、导演剧组责任制以外,在部分剧目上尝试艺术指导与导演合作制、策划人与导演合作制,让青年编、导、演等主创既尝试以传统手段创新,又在前辈的规范引导下了解和熟悉传统,把传承和创作一体化,以期更加全面地从主题、人物、创作思路等多元化地进行艺术锻炼,创作出更加成熟、完整、精彩的作品,打造好“上昆品牌”。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