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有点复杂。有研究说: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到2050年,全世界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所以,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建筑承包商会不约而同地说,未来的城市会越建越“高”。有一种所谓“超级线性比例”的理论是这样说的:城市的人口增加一倍,城市的创造力和经济的产出将增加两倍。显然,目前全球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城市高度的上升,意味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统计显示,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已达到每平方公里48000人。这些人口高密度的地区往往是高楼云集,有人戏称“摩天大楼”为城市中的“垂直的郊区”。这些高楼里的人群大都“足不出户”,办公室和餐厅两点一线,每天看到的是相同的人,这就大大降低了和其他人群偶遇的机会。虽然住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却有点像偏远农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有研究称,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它的“创新动力”不及纽约、伦敦、巴黎和米兰,甚至不及一些人口密度低的高科技城市,如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西雅图、波士顿、奥斯汀等。
因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在于其人口的密度,而在于人与人的融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融合,见诸以步行为主的纽约、伦敦的繁华闹市,同样见诸出门就要开车的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城市群。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些地方的行政当局为社会精英和创新企业的聚集、信息交流提供了高层次的平台。
城市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雅可布斯密度”(以已故美国城市学家简·雅可布斯命名),认为城市的密度应以街道上的人群得以互动,使普通人任何时间都能在特定的公共场合进行非正式的接触最为适宜。城市具有了“雅可布斯密度”,自然而然会对当地的产品、服务的多样性形成需求。而需求的多样性,不仅是因为城市人群来自不同的阶层、人种,也是因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喜好和品味,这种多样性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
上海这座伟大的城市,有着开放、包容的悠久历史,以其追求生活品质闻名于世。愿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在构思上海的高度、密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保持她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