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仍然还得从寥如晨星的史籍中,去寻找解题的蛛丝马迹。战国《韩非子·和氏》是被公认为关于和氏璧最早、最详尽和最可靠的史料,其文字非常严密。楚人卞和先后三次向周王献楚山玉璞。前两次都是“奉”而献之。查阅多部词典,得知“奉”字的常用义为“提升高度到极限”。古人以眉毛的高度为极限。西周金文中有“眉寿”一词,意为极度的高寿。我们平时常用的“奉献”一词,在古文中指的是“把贡品用双手抬举到眉毛齐平处献给君王”,体现对君王的无比敬畏和尊重。可见楚山玉璞是不可能很重的,不然卞和无法将其抬举到齐眉处献给周武王和周厉王。第三次献楚山玉璞时,卞和已是七十多岁的失去双足的残疾老人,其已无力用双手将玉璞举至齐眉处。他回想数十年前两次献玉璞,宫廷玉匠不识宝,自己被误解的不幸遭遇,乃“抱”璞长哭于楚山之下。“抱”字的本义是“用手臂围住”。也就是说,楚山玉璞的体积也不可能太小,要用手臂围住,搂在怀里。
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一些关于和氏璧的文字,也被学界视为重要旁证史料。《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个“完璧归赵”的故事。当秦昭王得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于是遣书赵王,欲以十五座城池换璧,赵王不敢得罪秦王,派大臣蔺相如“奉璧而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看了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对这句描写,许多的研究文字都解读为:秦王让嫔妃及近侍轮流传着观看。笔者管见解读为:秦王“传令(把和氏璧)展示给嫔妃及近侍观看”似乎更合适。因为这块珍贵的和氏璧有一定重量,让嫔妃及近侍自己轮流传看,容易失手,而让人捧着璧递与嫔妃及近侍一一观看为妥。当相如见秦王无意换城时,谎说此璧有瑕,把和氏璧复取到手后,“持璧却立,倚柱”。其怒发冲冠地说,如秦王相逼,“臣头于璧碎于柱矣”,秦王无奈。后来相如趁秦王为请璧戒斋五日之时,命一名随从换上粗麻布短衣“怀其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这段史料中“奉璧”、“持璧”的文字再次证明和氏璧不可能太重。特别是“怀其璧”三个字更是明确地告知,和氏璧的大小是可以揣在怀里而不易被发现的。
时下许多研究文字,甚至教科书都认为和氏璧是用楚山玉璞雕琢而成,后来又被秦始皇改制成传国玉玺。学界对传国玉玺尺寸的考证,认为其“方四寸,高三寸六”,几乎没有异议。秦代每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故传国玉玺的大小相当于9.24厘米见方,高8.3厘米左右。如假设要用中间有孔的圆形扁状玉璧来改制,可开出四方相同大小的传国玉玺的料。那么此璧的圆径至少要30厘米,厚度为8.5厘米。和氏璧大如磨盘,重几十公斤。不仅与出土考证的战汉玉璧(30厘米的大玉璧,厚度多在2厘米左右)不符,而且更与史料中的文字细节不符。
近年学界还有一种新观点,认为和氏璧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是一颗珠形超级大钻石,并论证出其重约800克拉(约160克重),比鸡蛋略大。如果和氏璧只有这般的重量和体积,那么卞和在第三次献玉璞时,即使再老弱病残,无须也无法“抱”璞长哭。而只要将其双手捧握在掌心即可。显然此说也与史料中的文字细节不符。
综上所述:去掉一个最大的,去掉一个最小的。那么和氏璧究竟有多大呢?建议读者可从“奉”、“抱”、“持”和“怀”这四个动词中去分析推测。“一百个莎士比亚,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读者,可能会有一百块和氏璧。这都无妨,权作是国人对中国玉文化知识的一次学习和传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