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空气质量的市民经常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有时空气质量看上去并不好,PM2.5小时浓度也持续超过150微克/立方米,AQI有时仍显示优或良;而当空气质量转好,PM2.5小时浓度已持续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AQI却依然显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由此,AQI对应的健康影响和建议措施都不能与实时空气质量状况相匹配,出现空气质量信息与公众感受不一致的现象。
原来,造成“感官不一”的原因,在于目前世界通行的空气标准规定,对于颗粒物PM2.5和PM10只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当颗粒物浓度在短期内发生急剧变化时,基于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AQI相对于小时浓度的变化就会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为解决AQI的滞后性问题,上海市环保局着手对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进行了改版,3月1日起网站、手机软件和微博同步升级后,当AQI数值与实时浓度值基本匹配时,保持原有版本不变;当空气质量发生急剧变化并造成AQI数值与实时浓度值不相匹配时,将切换为新版,弱化AQI评价结果,强调对当前空气质量状况的定性描述,从而使空气质量发布信息更加接近公众感受,也更具有参考意义。例如,当PM2.5急剧上升至200微克/立方米时,首页大字体跳出的不再是当前的AQI,而是“当前PM2.5为20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较差,建议适当防护”,其下的小字体上才会发布AQI和首要污染物信息;若已急剧下降至限值以下,而AQI还是中度甚至以上污染时,也是如此。
在新改版的上海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网站上,首页显示实时空气质量状况、外滩地区实景照片、污染物实时浓度变化、最近24小时AQI变化和最近7天AQI变化。首页右下方则增加了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信息的链接。
新改版的“上海空气质量”手机软件包括苹果版和安卓版两个版本。记者在苹果版“上海空气质量”软件中看到,在保留显示实时AQI、各项污染物浓度数据和查询最近24小时首要污染物浓度、最近30天AQI等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时,将出现引导箭头方便用户操作,同时可查询最近24小时AQI、查询最近一次预警信息等功能,并将首页上的各项污染物AQI数值更换为首要污染物浓度。
又讯 (记者 郭剑烽)记者昨天了解到,空气质量宝宝征名活动已有定论——“空气宝宝”以超过47%的得票率稳居榜首,正式成为空气质量宝宝的大名,并被刻制成红色印章与宝宝形象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