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条例》规定,哈尔滨市的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100%全面禁烟。
《条例》实施已近1年,现在哈尔滨市的控烟情况如何?
并非一帆风顺
“我曾经多次前往哈尔滨,我的感觉是《条例》实施后,哈尔滨市民对控烟的认识明显加强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协和医科大学全球控烟研究所中国分中心主任杨功焕说。在哈尔滨,控烟工作由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各委办局负责自己领域内的控烟工作。杨功焕表示,为防治二手烟,在市政府层面成立有编制、经费和人员的专门机构,这在全国很少见。
但即使哈尔滨如此重视控烟,当地的室内全面禁烟也并非一帆风顺。
“几次检查下来,我们也发现一些场所禁烟不力,我们下达整改意见后,过两三天再去,情况会有所好转,但再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出现反复。”哈尔滨市卫生局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主任、负责控烟工作的张伟晶说,“这说明控烟工作的难度较大。今年,我们开始加大处罚力度,包括罚款等。”
张伟晶透露,在今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前后,哈尔滨市将对控烟一年的成效作全面评估。“届时,中国疾控中心甚至一些控烟的国际组织也会到哈尔滨作调查。”杨功焕说。
立法城市寥寥
而在全国范围内,近一年时间过去了,实施符合《公约》的地方性立法的城市仍然只有哈尔滨和天津。
“据我所知,深圳市的控烟法规已经进入人大审议阶段,而青岛市的法规也已经开始征求意见,这两部法规都是符合《公约》的。”杨功焕介绍,“济南和兰州也准备推出符合《公约》的地方性法规。”
“在国家层面,最近刚刚公布的《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中仍然没有提及控烟的全国性立法,这是相当遗憾的。”杨功焕说,《公约》实施准则规定,缔约方应在公约生效后5年内出台国家层面的无烟立法。按照中国政府的履约承诺,2011年应该出台国家层面的无烟立法。
《规划》被“绑架”
“中国的控烟事业处在与反控烟势力胶着的状态下。”杨功焕说。
以《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为例,按照中国政府签署《公约》时的履约承诺,《规划》本应在2011年推出,由于烟草业的干扰,《规划》历时2年半才出台,执行时间从5年缩短至3年。现行《规划》只提要降低吸烟率,却回避降低烟草销量、立法防治室内公共场所“烟草烟雾”、提高烟草价税、危害警示图形上烟包等关键问题。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反控烟势力掌握着相当程度的决策话语权。”杨功焕介绍,《规划》由工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等八部门联合编制。其中,与中国烟草总公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列。国家烟草专卖局直属于工信部,而工信部则是中国控烟履约小组领导者。“所以我们说这是一部被烟草业绑架的《规划》。”
值得欣慰的是,支持控烟仍然是主流民意。
“绝大多数的民众支持全面控烟。”杨功焕说,“而且不管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基本相同。”
“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意基础,我国的控烟事业才能发展,也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现在控烟与反控烟处于胶着状态。”杨功焕说,“我们希望在未来,这样的民意基础能够上升成为国家的法律。”
本报记者 吕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