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新民晚报记者,以追求真实为准绳。我坦白,学生时代虚构过多篇作文,那时万万没想到,将来会靠写作文谋生,内容还严禁掺假。
入行之初,十分陶醉,从业八年,钟情依旧。遍访大江南北,结识三教九流,旁观悲欢离合,记录新闻故事——都是这份职业的诱人之处。
可说来惭愧,十余载寒窗苦读,一度不知理想为何物。高三填志愿,对专业茫然无措,随手一选,指望“先结婚,再恋爱”。
事与愿违。4年本科,仍没培养出足够兴趣。借考研之机,转投新闻专业,重寻真爱。
“别人家的孩子”最近很红。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考入名校,父母骄傲……带着这些标签,成为家长们的口头禅,孩子们的眼中钉。
本人就属于“别人家的孩子”,有苦难言——门门功课都不赖,却没有一门,发自内心喜爱。总是忙着学习,却从不停下脚步,想想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从不思考“我是谁?”“想做什么?”考试,竟然成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之一,悲从中来。
还算幸运,懵懂多年后,总算找到情投意合的专业。年初采访上海两会,听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一席言,颇受启发。
“我是谁”,不仅学生需要思考,高校也必须面对。可现状是,分数遮蔽了双方的眼睛。自主招生近年来很热,考试内容包罗万象。但归根到底,考分还是唯一选拔标准。
考分的确公平,却难反映综合能力。求知欲、亲和力、全球视野、批判精神、团队精神、适应能力、交流能力、英语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光凭一纸考卷,HOLD不住。
评价标准越模糊,有时结果反而越准确。上月末,上纽大展开校园日活动。每人交几篇短文,带一件有意义的物品,参与讨论、游戏、演讲、团队合作……24小时朝夕相处,再由专家作出热腾腾的主观评判,远比冷冰冰的分数有说服力。
俞立中说,上纽大自我定位明确,学生要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兴奋,勇于尝新,善于跨文化、跨国界沟通。若是宅男宅女,考分再高,也不适合。
期待更多学校想清楚“我是谁”,继而引导更多学生去思考“我是谁”。但愿我当年经历的遗憾,不再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