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家校传统”
传统有二,一是家庭传统,二是校园传统。温方伊的父亲是个热衷文艺的清华毕业生。喜欢自嘲的小温透露,“他老是上网查各大图书排行榜,然后按榜单买回来给我看。”她母亲毕业于北大,喜欢戏曲。“小时候我喜欢看电视。央视第一次举办京剧票友大赛时,我抢遥控器抢不过我妈,就只能陪她看。结果爱上了戏曲。”热衷京昆越剧的小温,因英语成绩不好,又想进南大,就填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实我当时根本不清楚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只是想,再不济就搞戏曲呗!”
《蒋公的面子》是温方伊创作的第一个完整剧本,也是她大三时的学年论文。老师吕效平出了这么个“命题作文”,规定了“不受学术圈承认的校长蒋公,想请三位中文系教授吃年夜饭”这么个情境和“左中右三位教授的立场及其原型”,还有“该剧将参加2012年5月南大110周年校庆”这三个条件,就放手让她写了。创作时间只有半年,她第一个反应是:“这2万字该怎么凑?”因此,查资料成为第一步。结果,她发现“无史可考”。蒋介石不可能请大家吃“年夜饭”,因为他就任校长时不是冬季。“所以,我就放开写了。”但“又担心中文系教授挑出硬伤”,所以她“查了有关中央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论文;《吴宓日记》等名人日记的抗战部分;中央大学的学校通知和校友回忆录;当时记者采访蒋介石的报刊见闻——当然,胡小石(剧中夏小山教授原型)、陈中凡(剧中时任道教授原型)的年表,是一定要抄写的。只有教授卞从周是完全新创的人物。估计前后看的书应该不少于30本。”
克服两大困难
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塑造思想进步的时任道。“因为他反抗蒋公的立场必须非常明确且强大,这才能激化矛盾。”温方伊在看有关著名文人书籍损失记录时想,书籍对知识分子来说,一有闪失就剜心刺骨。这才设计出9箱古籍需要蒋帮忙运到重庆的背景。这是她改到第5稿后才确立的人物动因。温方伊承认,她还借鉴了《艺术》《哥本哈根》以及《洋麻将》这几出近年上演过的小剧场话剧。“《艺术》到最后就是大家吵着吵着打起来了,以麻将的方式也比较符合人物性格。为此,我还去学打麻将。”第一稿在三位教授互砸麻将牌后就结束了——这个动作其实就像老师看学生不顺眼,有时也会顺手拿起粉笔头扔过去。所以他们也就顺手抄起麻将牌砸向对方了……
她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描写1967年的时代背景。“对没生活经验的人来说,越久远反而越好写,因为可以先查资料,然后合理想象——其他人也未必比你懂得多。”但写“文革”就不行了。其实,还是因为字数“不够”,她要再加一个时空进去,想了半天只觉得1967年最合适,这才有了该剧开头的回忆。第三个困难则是如何结尾。“刚下笔时其实还没想出来,是不是加个时空可以解决呢?真的写完就发现,写着写着,结尾就有了。”
温方伊还在南大首轮和第二轮演出时,上台扮演了时任道的夫人。吕效平说,第一,她适合演文气的中年妇女;第二“编剧又主演,这是个卖点”;第三“降低成本”——其实这是随口一说,主要是给她一个不可回绝的理由。于是,这位90后女生,与同为90后的3位扮演1967年教授们的演员,以及3位扮演1943年教授们的80后,组成了“面子”之“梦之队”,创造了大学生上演文人戏剧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奇迹。吕效平略带自豪地补充:“南大的传统,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精神。我们可以一方面肯定理想主义又嘲笑理想主义;一方面肯定现实主义又嘲笑现实主义。”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