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耐人寻味
本次展览展示了百年来的各类老戏单和说明书原件843件,涵盖了上海文艺舞台极具代表性的京、昆、越、沪、淮、杂技、魔术、木偶、评弹、话剧、滑稽、儿童剧、杂技、魔术、歌舞、音乐、舞蹈等近20个剧种。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不同时期的不同展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如今回看,耐人寻味。
“黄纸” 反映历史
19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上海舞台吸引了众多戏曲名家,各路演员纷纷登台表演,名家、名段、名剧场不断涌现。本次展览的头号展品是1876年京剧大观园的戏单,这是目前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节目单,虽然只是清末的一页黄纸,却标志着海派京剧的开端,记录了徽班进京后京剧传入上海、慢慢发展成海派京剧的过程。此外,民国时期的丹桂第一台、卡尔登大戏院、皇后大戏院、中央大舞台、更新舞台、鑫记大舞台、荣记大舞台等名剧场的戏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现代戏剧史。
记者在现场发现:那一时期的戏单多作为广告刊于报纸,比如梅兰芳的《杨贵妃》戏单就是一张报纸宣传广告和说明书的综合体,泛黄的纸页上,情节及演出阵容竖排列出。而梅兰芳与杨宝森1948年合作的《霸王别姬》戏单也是一张报纸宣传广告,左上角印有梅兰芳、杨宝森肖像;右上角附有水果糖广告。这一时期的戏单,介绍剧情活色生香,内容颇有“噱头”和“料头”。
时代特征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海报的商业广告元素少了,内容朴素了,基本是剧情、演员介绍,而说明书上的画像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初期的说明书里,最吸引人的话剧《于无声处》,它让观众回忆起这部冲破禁锢,解放思想的舞台佳作……该展览截止期为4月22日。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裴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