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过程,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可能带来耐药风险,导致疾病进展,增加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癌发生率。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逾八成仍在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治疗,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治疗。在解读耐药管理方案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缪晓辉教授表示,耐药的预防和管理是提高乙肝治疗的疗效、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成本的重要措施。此次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及其管理方案由全国41位专家共同撰写。
缪晓辉教授进一步指出,耐药一直是众多肝病界专家所担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耐药的发生将使患者的治疗“功亏一篑”,动摇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信心,因此成功抗病毒治疗的前提是有效管理耐药问题。由于当前乙肝抗病毒治疗方案仍无法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而初始治疗时使用抗病毒疗效强的药物治疗可降低耐药发生的风险,因此早期并全程使用强效抗病毒药物,从而最大限度地把病毒控制到最低数量,不但可减缓肝病进展,而且可预防耐药。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不少患者在初次治疗选药时,往往仅从药物价格的角度来选择抗病毒治疗药物,因而没有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和遵照治疗方案对维持病毒的持久抑制非常重要,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乙肝治疗需两年或两年以上。初始治疗时优选用药可以降低除直接经济成本以外的经济负担,且有效控制多次或反复出现病毒学或生化学反弹而导致的疾病进展,避免因耐药产生的心理负担。因此,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是确保“低成本”慢性乙肝全程管理的根本。 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