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万欢英教授日前指出,肺癌的临床表现不太具有典型性,有时很像感冒、发烧,有的出现刺激性咳嗽,有的是全身消瘦、乏力症状为主,不太容易让人引起警惕,往往被患者忽略。
症状不典型的原因在于癌肿的部位和扩散的类型。譬如中央型肺癌生长在支气管腔内,病人往往容易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还可能伴有痰血。而外周型肺癌容易侵犯胸腔,则以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腺癌容易早期就发生淋巴系统及血行转移,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没有任何呼吸道症状,而是以头痛、晕厥、骨痛等转移症状来就诊。基础就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大部分都有长期大量吸烟史,也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出现咳嗽顽固且加重,需要去医院就诊排除肺癌的可能。临床上常见的主要症状还包括喘鸣、胸痛、阻塞性肺炎、体重下降等。对于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或肺癌家族史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规范就医。
临床中通常将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而非小细胞肺癌又细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万欢英教授介绍,吸烟是肺癌的主要原因,早已毋庸置疑,远离烟草环境和空气污染,对预防肺癌是有益的。病因学研究还发现,肺癌的发病还融合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对现有治疗手段的敏感性不同,肿瘤所在位置,且患者全身和生活质量状况差异,上述因素都决定了肺癌的治疗已经逐步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病理学、免疫表型、预后和预测的标志基因和蛋白已经成为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指标,从而通过“对症下药”,整体上改善患者的有效生存期。当然,随着一些新的驱动基因被不断发现,也衍生出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我们还需要更多探索性的研究,寻求新的治疗策略。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治疗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选择手术切除。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胸腔镜治疗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传统开胸手术结果无明显差异,如患者无解剖学和手术方面的禁忌证,只要不违反肿瘤治疗标准和胸部手术切除原则,胸腔镜是一个可接受的合理选择,是早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未来肺癌外科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Ⅳ期或伴有恶性胸腔积液的ⅢB期病人则不能进行手术。对于基础状况较好的患者,化、放疗仍然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且,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研究,目前化疗药物在减少患者副作用、增加化疗耐受性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且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他药物还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因此,需要医患双方沟通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肿瘤特征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同时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不断调整规范治疗。
万欢英教授认为医师与肺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肺癌患者需要家属更多关心爱护,可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增强其“荷瘤”生存的信念。此外,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病友活动,如患友俱乐部等。由于肺癌是一种消耗性疾病,患者需要注意调整好饮食,避免感染,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注意随访心肝肾功能。肺癌病情控制、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继续保持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运动及社交。乐观向上的心态更是一帖康复良药。 魏立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