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着“非典”遗产应对禽流感疫情
何小手
  何小手

  禽流感疫情来袭,尽管不少专家表示,在传播方式、杀伤力等方面,此次疫情的威胁不如当年的“非典”,但随着各地相继出现病例,疫情俨然已是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普通民众,都要做好相应准备。于此节点,政府应对的效果评价,民众情绪状况,都通过网络得以呈现,参照10年前的“非典”,或可看出今天的得失。

  有关“非典”的公共记忆,除了因疫情罹难的民众,它所带来的遗产,至今常被提及。这其中,尤以疫情信息公开方面教训深刻。彼时政府应对缺乏经验,难免手忙脚乱,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众的紧张情绪。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回顾“非典”,分析它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为其带来“治国理政理念的转变和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后非典”时代的中国社会,对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体会,也因此带来了相应的法律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或走向实践,或成为舆论监督的重点。

  这样的规范在此次疫情应对中的一些细节中得到体现。上海市作为最早出现禽流感疫情的城市,此次信息公开反应较快,“@上海发布”及时公布病例,包括与病例的接触者人数,均得以详细通报。信息公开对疫情防控的作用极为明显,信息封锁带来舆论反弹,加剧民间的灰色想象,而相对透明的信息则有利于民众客观看待疫情。加之权威消息和应对知识的及时供应,民众接收到有关疫情的较为全面的信息,至此,民众和政府一道构建起防控疫情的坚实堡垒。这种信任关系来之不易,可以预计,无论是普通民众和作为疫情应对关键主体的政府机构,都将从中受益。

  相对公共危机带来的威胁,人们更害怕辟谣惯性所虚构的安全感。不过,在此期间,不少网友对信息公开的细节仍有指摘,其中就包括,卫生应急单位报告疫情的时间点选择在患者死亡20天后。对此,医疗部门在回应时指出,汇报的节点选择有医疗规范的考虑,并无违规动机。尽管置身事外的民众难免存在不解,但这种不解显然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理解为封锁消息,而主事单位从法律规范的角度为其行为辩白,也无形中增强了解释的说服力。

  信息公开既是“非典”的遗产,也是时代的召唤。和10年前不同的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媒介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媒体兴起,权威消息的主体日趋多元。与此同时,“异质”声音崛起,可以预计,在此次禽流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将有大量的不实传言出现,它们或从风吹草动中获取灵感,或是安全感稀缺情形下的本能反应,情境林林总总,各出有因,于此公共危机之际,若简单将其视为谣言,既非客观,也有失理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 /心理·人际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阅读/连载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0版:体坛轶事/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2版:城外传真/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专版
“红豆局长”为何敢瞪眼说瞎话
房产与投资
“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旧居冷热
天书病历
带着“非典”遗产应对禽流感疫情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带着“非典”遗产应对禽流感疫情 2013-04-08 2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