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次队由239人组成,今日凯旋的是其中的大部队,仍有40名队员留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开始了漫长的南极越冬考察。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副市长姜平,社会各界人士和考察队员家属等,今天上午到码头迎接极地勇士回家。
另悉,我国第一艘自建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经过国际招投标,确定由芬兰阿克北极公司负责基本设计,由中国708所负责后续详细设计。新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基本完成,预计2014年下水。
试钻深冰芯第一钻
冰芯被喻为“气候天书”,深冰芯更好比化石,较完整地记载了远古时期的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信息。内陆冰盖队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在南极冰穹A地区使用深冰芯钻机系统首钻告捷,成功钻取3.83米长的冰芯,这标志着我国实现深冰芯探测零的突破。考察队共完成三钻,带回总长11.2米的深冰芯,今日就将送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低温库,有助于恢复过去5000年间南极大陆的气候概貌。中国的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刚起步,旨在重构南极地区过去100万年来气候变化的记录。
巡天望远镜有收获
中国和澳、美、英、法、意等国的天文学合作研究,已证明冰穹A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址。中国已开始论证在南极冰穹A地区建立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南极天文台,将在冰穹A开展观测,研究宇宙起源、超新星宇宙学、暗物质与暗能量等重大课题。中国自主研制的AST3南极巡天望远镜,就架设在冰穹A地区,是目前在南极运行的最大口径光学巡天望远镜,科考队员首次获取其观测数据——去年3月15日至5月8日约2万幅图像。
找到冰盖“生长”数据
此次深冰探测,使用自主研发的深部雷达系统和浅部高分辨率冰雷达等,找到了冰盖由底部快速“生长”的三维雷达图像证据,为冰盖稳定性与海平面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创造多项新纪录
“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第一个南极考察航次,在参加人数,考察项目、时间、航程、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均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南大洋调查近30年来的新纪录。考察队在东经73。断面上实施了物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查,为了解东南极冰川消长历史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极地漫游者”迈步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风能驱动机器人——“极地漫游者”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走出了第一步。它可在风能发电驱动下实现不间断昼夜行走,可跨越半米以上高度的障碍物,在冰盖复杂地形下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的自主导航控制以及卫星链路遥控,为中国未来建立智能机器人化的无人值守科考站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