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队一呼百应
为他们编排这一行进管乐表演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管乐团的荣艾国大校。在他的“托举”下,北川中学管乐队第一次参与国际性管乐节庆活动,第一次来到上海。荣大校表示,这一切源于一封信。“写信的人自称是我的学生,名叫王通。我没教过他,甚至也没见过几次面,他只是看过我写的书。”湖北人王通曾在北川中学支教过一年,由于父母担忧,他没能坚持下去。离开前,他向荣大校写信求援——帮助北川中学建立管乐队。
凭着一封信和一颗爱心,荣大校两年半前来到了北川中学。“羌族孩子渴求学习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一回北京,就先写了一张单子,上面列出组建管乐队所需的乐器,将它转给了天津津宝乐器有限公司。看到是北川学生需要,“津宝”二话没说,就按着单子上的乐器品种和数量,给北川中学免费送去了几大箱乐器。不久,北川传来消息,仅有乐器还不够,还缺师资。于是,荣大校联系了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新加坡籍教授李天池。一听是为劫后重生的北川中学管乐队辅导,李教授马上动员周围的师生参与。大家每周坐一小时火车到北川,花周末的半天时间,帮助管乐队成形并成长。作为中国行进管乐联合会副会长,荣大校尽可能发动管乐界的朋友为北川中学管乐队创造机会。在这支乐队获得四川省行进管乐表演二等奖之后,荣大校又推荐他们参加此次“上海之春”管乐节暨第七届非职业优秀行进管乐队展演。
脸上充满笑意
表演时,孩子们的制服增添了羌族特色。女孩子都戴着围腰,上面绣满了花儿;男孩子则按习俗,在白色制服上绘以蓝色祥云。他们都是主动举手参加管乐队的,无需考试,没有门槛。因为最初设立这支乐队的目的是“音乐治疗”。如今高二的管乐队成员,2008年9月才进入北川中学读初一。地震后,不少社会机构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来安抚孩子。首都师范大学的师生为他们带来了乐器,并在废墟上为他们吹奏一曲《回家》……在荣大校的点拨下,建制齐全的管乐队于前年宣告成立。荣大校说:“不要谢我,要谢就谢整个管乐界,大家都是义务帮忙,路费也是自己出的。”
音乐,使这些孩子的脸上充满笑意。一个脸色黑黑的羌族男孩自我介绍:“我叫郑舸……”一旁大眼睛女生笑吟吟地补充:“百舸争流的舸……我们要对雅安的孩子们说,学习音乐,学会坚强!”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