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吹牛”?字典里找不到,在通俗话类书中总算翻到了,叫“吹牛皮”。牛皮,指牛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种渡江工具,使用时需要把牛皮吹起来,使之膨胀。比喻说大话,言过其实,后来又简称“吹牛”。时下,吹牛的现象颇为普遍。简单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种。
一种是亲友相聚、老同学见面时,七嘴八舌天南地北大家“茄茄山河”,也叫“吹吹牛”。这种“吹牛”,是大家各自讲讲所见所闻,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联络感情,放松神经,解除一些生活中的烦恼,并不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如今老年人众多,老年痴呆症频发,为老人提供一些聚会碰头场合,让他们“吹吹牛”,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吹牛”则是所“吹”的内容言过其实,大摆魁劲,往自己脸上贴金。诸如,把自己父母的官职“吹”得高一点,把低学历“吹”成硕士、博士,把自己的收入“吹”得多一点,住房面积“吹”得大一点,把炒股的战绩“吹”得神一点,把恋爱对象“吹”得帅一点、美一点,把自己的衣着、拎包价格“吹”得高一点,把被企业解聘“吹”成自己跳槽……用以抬高自己身价。这类“吹牛”是人品上的虚肿与浮夸,但它毕竟只是自己嘴上“吹吹”,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尚属可以谅解。
第三种“吹牛”则是隐藏着利益图谋的“吹牛”,不仅是个人“吹牛”,而且是企业“吹牛”,品牌“吹牛”。现在有些企业“吹牛”已成为一种风气,这是要警惕的。去年前三季度工商部门巡查违法广告1800多件,不管是医疗器械、旅游服务、保健食品、餐饮服务、快递服务,“吹牛”是一种通病。例如,针对人们期望长寿,各种延年益寿的“吹牛”接二连三发生,从有人创造“绿豆神话”,说可以养生包医百病,到“吹”一种“拍打拉筋”疗法,又是包医百病。公园门口、马路上有不少自“吹”祖传秘方的“医生”,为中老年人廉价治病,使患者上当。
这些坑害消费者的“吹牛”,害人不浅,已经违法违规,有关部门应该严处,让他们“牛皮吹破”,承担责任也“害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