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宪法》遭诡辩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预定年内敲定的新大纲旨在明确未来10年日本的基本防卫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更确切地说,这将是一份向外公示自民党志向和抱负的防卫大纲。据已披露的“自民党版”大纲草案内容,它以“日美适当分工”为前提,罕见地提出日本自卫队做好“境外作战”准备等敏感主张,特别是研究拥有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
其实,安倍晋三不久前在国会答辩时就诡辩称:“如果没有其他(遏制)手段,宪法仍可允许自卫队具备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按照他的思维逻辑,在并无其他有效手段阻止敌方攻击时,“(和平)宪法并不认为可以坐以待毙”。更令邻国担忧的是,在新大纲里还强调要建设“真正的自卫队两栖作战力量”。众所周知,以海军陆战队为代表的两栖部队是不折不扣的进攻性兵种。
事实上,拿出充满火药味的新大纲,是日本政府为谋求“正常国家”而采取的一连串右倾措施的组成部分。早在今年初,安倍晋三就提出,要修改宪法把自卫队改建为“自卫军”,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不仅如此,安倍还把目光瞄向“联合国军”。日本媒体称,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可以组建“联合国军”,发动军事行动。然而日本宪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日本在解决国际纷争时不得行使武力。对此,安倍晋三声称,“留下一条可以参加国际集体安全保障的道路较好”。
自卫队悄然“磨牙”
按照现行的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原则的规定,日本自卫队还没有能对他国军事设施进行先制打击的武器,特别是中远程巡航导弹,但这不等于它完全丧失“境外作战”能力。总体而言,日本自卫队虽然缺乏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能力,但其实力足以满足常规战争中的本土防卫需要,只是不足以单独进行对邻国的攻击任务,这恰恰是日本保守派政治势力所无法忍受的。
事实上,日本军事战略的基础就是日美军事同盟,以海空兵力来说,海上自卫队可为美军提供护航、反潜、扫雷等支援任务,其四个护卫队群的主战舰艇若搭配航空兵,则可形成一支单独的打击力量,不仅能执行制海任务,还可利用两栖运输舰执行营级规模的登陆作战。上述因素使得自卫队如果在关键时机、关键地点投入战场,即可能改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概括说来,日本现有的军事实力,无法单独对周边大国构成有效威胁,但可在大国对抗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值得警惕的是,通过充当美国的“军事马前卒”,日本正在美国的默许下实现军力升级。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披露,从2011年起,航空自卫队持续推进国产F-2支援战斗机的改造升级。另据日本《军事研究》披露,与“扎眼”的攻击性杀伤武器相比,用于“软攻击”的电子战武器已悄然在自卫队(特别是航空自卫队)普及,而且已不再是传统的自卫型装备,更突出进攻色彩。
与此同时,日本陆上自卫队也在悄悄谋求“境外交战”能力的编制与装备。据日本《世界舰船》报道,陆上自卫队“海战化”改革正进入快车道,尤其要将“西普连”打造成“准海军陆战队”。该刊声称,西普连“海战化”有赖于尽快引进美制AAAV-7两栖战车,同时推进自卫队的联合作战能力升级。另外,陆上自卫队还有望获得一款兼具反舰和攻陆能力的岸基机动发射导弹,可由直升机实施中继制导,攻击远程目标。
仍需面对重重困境
《日本经济新闻》强调,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乃至发展海军陆战队的内容如果真的写进大纲,势必改变日本“专守防卫”的形象,加剧日本与邻国的紧张关系。更重要的是,军事改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严峻的财政形势下,防卫省如何与财务省协调也将成为课题。
事实上,所谓战略,就是利用能够获得的资源和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计划,如果没有资源和手段,战略就无从实施。很显然,日本要想实施带有“境外作战”色彩的新防卫战略,在资源和手段上还存在巨大不足。
首先,日本防卫省缺乏统筹大局的机制。按照军令体制,日本最高军事危机应变单位是安全保障会议,地位相当于美国国家安全会议,有关国家安全事件的大政方针均由它负责制定。但日本的安全保障会议基本上有名无实,军职人员不直接与会,无法制定有效政策。
其次是日本武装力量的编制并不完善。过去日本的主要目标就是“强化日美安保合作”和加强“专守防卫”,防卫重点是北海道和本州东北地区,这是冷战时期形成的格局。如果安倍要建“自卫军”,无疑要对三大自卫队进行“组织再造”。
第三,自卫队能力名不副实。自卫队一贯以装备精良和训练有素自夸,但在光鲜表象背后却有致命弱点。自卫队的许多武器多为国产,但日产武器产量小,成本高,其价格往往是国外同级装备的数倍。装备昂贵导致各种零备件的价格同样很高,后勤储备则相对薄弱,装备完善率和耐战能力大打折扣。更麻烦的是,自卫队的许多训练和预案都在沿用几十年前的“老剧本”,许多时候只是“作秀”而已。 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