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卫生间的地砖上,常年扔着一块专用擦地布,白色的布料被踩来踩去,已经微微泛黄,不过上面四个蓝色汉字依旧清晰——××二中。
别误会,我毫无鄙视这件校服的意思。相反,在被我穿了3年之后,它还能继续“发光发热”,恰恰证明了这件长袖T恤的价值所在——布料厚实、耐磨、吸水性强。
同样“退休不退岗”的还有两条校裤,成了居家裤。它们实在太“皮实”了,以至于我找不到理由去更换。我是恋旧的人,校服时常让我想起那些年,在操场上“吐血”跑完的800米;我也一直后悔,当初应该买小一号,不至于这么宽松被风一吹活像个塑料袋;我还常安慰自己,能穿那么久,至少说明我没怎么长胖,当然也没怎么长高。
感谢母校。
说句真心话,当年上学时,谁没恨过校服。严格来说,是痛恨“穿校服”这个规矩而“恨屋及乌”——表面上看是出于爱美之心,鄙视校服老土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校规的反抗无力而引发的“青春期情绪不调”。
这些年,校服被“吐槽”的频率越来越高。今年二月的“毒校服”事件刚平息不久,昨天又有媒体报道,河北某中学为高一、高二学生发放的夏季校服,因材质为轻薄的网眼布料,导致学生的内衣若隐若现,女生感觉尴尬,拒穿校服上学。微博上就此话题发起投票,截至昨晚,88%的网友认为“不能接受,校服应该严肃”。
“半透明校服”事件折射出的情绪是多方面的,除了陈旧的校服款式惹人厌、校服的质量受质疑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觉醒和挣扎。校服作为一种符号,包含着集体意识、平等,象征着纪律,杜绝攀比和不合时宜,但也剥夺了选择权,抹杀了个性。
前段时间“五一”小长假换休,一位护校民警发微博说,个别小学生以为双休日不用穿校服上学,穿了自己的衣服,结果站在校门外不敢进去,还“哇哇”大哭。
“毒校服”事件发生后,有个小学生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认为,我学习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这个校服的问题!”这是童言无忌?说者无意,听者得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