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我和几位文友来到了金泽,走进老镇下塘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条宽宽的河道,一座接着一座的古桥。
当地的一位文友钟老师向我们介绍说,金泽镇历史悠久,有“兴于宋,盛于元”之说。宋时,金泽曾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这四十二座虹桥,就坐落在面积仅0.6平方公里的老镇内,金泽因此素有“江南第一桥乡”的美称。如今,在沿下塘街300多米的河道上竟然还并列着五座古桥,它们跨越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四朝古桥一线牵”的说法即出于此。
我们最先走上的是万安桥。它建于宋代景定年间,即公元1260年、1264年,为弧形单孔石拱桥,坡度平缓,拱跨大,曾享有“水天一碧”的美称。
距万安桥约300多米处,有一座单孔石拱的普济桥,它建于公元1267年,其顶圈镌刻着“咸淳三年”四个字。由于它与万安桥遥相对望而且非常相似,故两者被称之为“姐妹桥”。又因为普济桥由紫沙石砌成,所以俗称紫石桥。这些紫沙石保存良好,每逢蒙蒙细雨,便显出晶莹之光,宛如宝石,所以普济桥还被叫作“宝石桥”。
与这两座桥相互为邻的,还有迎祥桥、放生桥、如意桥等古桥。迎祥桥建于元朝,六柱五孔,无桥栏,桥面由砖块砌成,桥身极薄,如长虹卧波,金泽古时八景之一的“迎祥夜月”即指此;放生桥为明代桥梁,崇祯年间曾被重修,因桥头有总管庙,又名总管桥。桥形古朴典雅,拱杆坚固;如意桥则重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金泽现存古桥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我们且听且行,一一走过这些古桥,不由得发出感叹:在历经五六个朝代后,这些古桥居然还这样完整地静卧在河道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这个奇迹得以保存,与金泽古镇未被过度开发有着重要的原因。下塘街是金泽古镇内两条明清风格的商业街之一,如今依然保存了旧有的格局,商铺之间夹以民居,可谓相互辅佐,相得益彰。走在下塘街,耳畔没有一般旅游重镇司空见惯的吆喝声和嘈杂声,眼前的风景也少了浮躁——当我们沿着老街一路走去时,不时看到古桥旁河道边,有少妇老妪在一座座“水桥”上洗刷衣被之物。忍不住问其中一位穿着蓝印碎花布褂的大妈:“你家里不用洗衣机吗,为什么还要在河里洗衣被呢?”大妈爽朗回答,用的是吴侬软语的本地话:“这样洗东西爽气,再说,也可以省点电费水费,伲习惯了!”
文友们听了此话,面面相觑——噫,这位大妈还真有点世外桃源人的闲情逸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