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标志物、标志性建筑等词汇,长期以来热度不减,热衷于建造标新立异的标志性建筑的构筑者,大有“筑”不惊人誓不休之势。细细搜索,网友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丑陋建筑、雕塑,哪一个不是冲着“标志物”去的?各地的大城市要建标志性建筑,中小城市也要建,甚至村、中学都要建。
“标志”该由谁定?
网络上,大家讨论有关“城市标志物”、“标志性建筑”的话题十分有趣。某市曾在网上调查市民心中的当地标志性建筑,结果投票最多的选项却是“无”,所占比例28%。网友的理由是“灵山大佛固然名气不小,体量也大,虽然也是建筑,但不是无锡人全部宗教信仰所在。”“太湖广场,占地面积庞大,建造时耗资也不能说小,但作为标志性建筑物实在是怪怪的。”“大剧院呢,建筑不够好看,结构不够优美,芬兰人的设计欧美风格浓郁,不能作为吴文化的符号。”
谈到标志性建筑,大家倒是“恋旧”:小时候,票证上的锡山及龙光塔做背景,一看就知道是无锡,锡山和顶上的龙光塔,组成一个景观,很配江南小城的味道。“而今大拆迁、大建设,小城搞成‘大都市’,一座立交桥的高度就已超过了锡山的标高,更不用说房子了,大家都能在自家的阳台和窗户里俯瞰锡山龙光塔及惠山这抔小盆景了。”
不说各大中城市了,就连一所中学校庆,也发出“标志性建筑物创意征集通知”,也不知道最后的结果如何,但听了这则消息后总觉得怪怪的。
“主角”非一蹴而就
众所周知,生活中的一座构筑物、一栋建筑物能否成为标志物情形是较为复杂的。一个地方的标志物一定是这座城市里所有构筑物中的主角,是人们关于这座城市或地方记忆的核心符号,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这种标志物一定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淘洗打磨后沉淀下来的,是“家乡”记忆的一部分。
一座城市里大多数建筑只能甘当配角,成为一座城市地标的建筑只能是极少数,那些求高求奇求怪的建筑虽撞进人们的视线,但再看看,惊诧之后往往就心生距离甚至厌恶。因为一个场所里的构筑物是有先来后到的,后来者应照顾前面的位置、个性、品质特征,这样大家在一起才能勾画出美妙的天际线,营造出愉悦的场所意蕴。如果,你在外滩建筑群里塞进一顶高高的“瓜皮帽”式建筑,肯定难看,因为他是闯入者,他扰乱了这里的秩序和气氛。
要获殊荣还需等待
标志物成为“标志”,时间的洗磨必不可少。“我就在陈毅像那里等你”、“看见那顶‘尖帽子’就到我家了”,显然画中的这些构筑物已经形成人们心中特定的记忆。所以,标志物要成“标志”,至少要做到位置重要且构筑物与其珠联璧合,利益和价值的公共性强,兼具物质、精神、景观等多方面功能,建造方式、造型、体量、材质等能够突出体现当时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具有良好的观赏性和易识别性等特点。
按照这些标准,称得上标志物的确实不多。不仅中国,境外名头响亮的标志物也不是随处可见的。需要指出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都是在漫长的时间洗礼之后成为城市、民族乃至国家的标志,被赋予丰富深厚的精神内涵的。人们自发地重视这些建筑,才使它们变成了标志物,所以,别再将一些形式上的刻意创新当做手段,更多为百姓考虑,真正建造出一些被需要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未来标志物吧。 摄影 兰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