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学术,犹如飞鸟的双翼,相辅而行,相资为用。有明一代流派篆刻空前繁荣,除了有文彭、顾从德等一大批印人、印章收藏家共同推动外,与印学理论研究的勃兴密切相关。晚明印学昌盛,百家争鸣,具备很高的学术水准和理论深度,出现了像沈野《印谈》、甘旸《印章集说》、杨士修《印母》、周应愿《印说》、徐上达《印法参同》、潘茂弘《印章法》等诸多典范之作,涉及到篆刻审美与技法理论研究等各个层面,为明清流派篆刻的健康发展贡献多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清代从顺治到乾隆的一个半世纪中,整个印坛皆被明末印论所主宰。明代印林中能双翼齐振,同时站在艺术创作与印学研究前沿的,当属徽州印人朱简。
朱简(约1570-?),字修能,号畸臣,别署菌阁,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出身于富庶之家,却不甘坐守家业,远离故乡,师从华亭(今上海松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朱简早年即研习诗文、六书考据及书法,尤精古篆。诗宗鲍照、阴铿,古文学韩愈、欧阳修。良好的文学与艺术修养使他能从容地结交像李流芳、赵宧光、归昌世、邹迪光、汤显祖等名流硕彦,篆刻天赋也得到江南士大夫们的赞赏。朱简成年后过访江东金石碑版收藏家,纵览顾从德、项元汴、沈野、赵宧光、李流芳、何震、丁云鹏等十数位藏家的古铜玉印真迹上万方。朱简长期浸淫在周秦两汉金石之中,练就了他一双超凡逸俗的慧眼,也对艺友赵宧光奇特、新颖的草篆书法情有独钟。
清初印学家秦爨公称:“朱修能以赵凡夫(宧光)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赵宧光的草篆书法突破了传统“二李”(李斯、李阳冰)小篆的中锋用笔和规正停匀的体势,以率性、欹侧的篆法和快速、写意的用笔为特色,是前无古人的“草篆”新书体。朱简将赵氏个性鲜明的草篆融入到自己篆刻创作中。新奇的篆法使朱简的作品标新立异于同期流行的摹古印风中,其充满波磔顿挫、刀感笔意的短刀碎切切刀刀法,更是印学史上开天辟地的创举,对清代丁敬开创的“浙派”印风产生极大的影响。
朱简在印学理论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在《印书》、《印品》、《印经》、《印章要论》等专著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对辨别当时鉴赏家已大量收藏却又无法断代的战国古玺时,发前人之所未发,认定是“先秦以上印也”,纠正了元明以来印学界认为“三代时无印”的谬误。
朱简对彼时印坛流行的各类印风特点与长短得失有清醒、宏观的认识,首开篆刻艺术批评风气,在花费十四年光阴的论著《印品》中设“谬印”一栏,举例包括何震、梁袠等并世名家在内的劣作,不避贤达,语锋犀利,品评得理,祛邪扶正,嘉惠后学。此外朱简在《印经》中对文彭以来有影响的四十余位明代印人进行梳理与归纳,以印人里籍与师承风格特征为主要依据,睿智地提出篆刻流派这一全新的概念,使文彭“三桥派”、何震“雪渔派”和苏宣“泗水派”远近驰名,朱简为明末清初以后篆刻流派的划分归类创建了范例。
清初印评家周亮工对朱简推崇备至,称:“继主臣(何震)起者不乏其人,予独醉心于朱修能。”作为一个杰出的实践型理论家,朱简能在创作与学术两大领域中出类拔萃,自成一家,这在明代印人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