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邓丽君一心所期许自己做一个好的唱片歌手,她的唱片发行量的确做到质精量丰,严谨而隽永;宝丽金资深制作人邓锡泉密切与邓丽君合作,双邓连手连续出了五六张发烧片,又接连出广受欢迎的粤语唱片,更引荐她到日本发展,自告奋勇当她的驻日本代理人,和邓丽君交情非常深厚,是她在香港全盛时期的最佳拍档,更是邓丽君非常信任的老朋友。
邓丽君在宝丽金总经理郑东汉的赏识和力邀下,正式签约加盟宝丽金之后,邓锡泉担任她的录音总监。谈起邓丽君,这位在歌坛闯荡多年的资深媒体人先是深深地叹了口长气,却微笑地忆起“双邓”合作期间的美好印象,邓老说:“邓丽君是非常少见、声音状况非常好的歌手,她在一天之内就能灌录多首歌曲,不会一录再录,她总是准备好,调整到自己的最佳状况才来录,而不是靠机器来修。”邓老也从旁观察到她做事非常认真,待人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当红歌星的架子,脾气更是好得不得了。邓老最欣赏的,是她唱歌时丰沛而自然的感情表达,能收能放,毫不做作。“只要身体健康,她的未来绝对不可限量”,邓老那时不知为什么心头曾闪过这想法,没想到日后,她真的没能过哮喘这一关。
1984年邓丽君制作粤语专辑《风霜伴我行》,邓老负责监制,开启“双邓合作”模式的首张粤语唱片。这张原名《势不两立》的唱片,是无线电视一部连续剧的主题曲。邓锡泉一见“势不两立”这样的字眼,觉得太杀气腾腾了,一点儿也不符合邓丽君一向在人们心目中温柔、婉约的形象。于是,他用充满文学意味的“风霜伴我行”五个字,就把格调包装成优雅而人文,正符合邓丽君给人的深刻形象,邓锡泉真不愧是她的知音。
当初以国语歌曲走红的邓丽君,来到香港闯天下而灌录粤语唱片时,有不少歌迷担心她为了流俗而冒险尝试这全然陌生的挑战。然而,知她甚深的邓锡泉独排众议,他认为邓丽君灌录粤语大碟具有指标性意义,纪念性质远大于商业价值,邓丽君是一个多声带的歌手,国语、英语及日语之外,她也常灌录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歌曲,用印尼语唱的歌,在印度尼西亚和新、马发行大卖,用闽南语唱的歌在新加坡发行,更让当地的泉州、漳州侨胞如听乡音,大解乡愁。会粤语也懂粤语的邓丽君,没有理由不灌录一张粤语唱片作为她歌唱生涯的一大突破。吃力,是必然!吃苦,她没怕!邓锡泉回忆当年她勇于挑战自我的敬业精神,更是忍不住伸出大拇指来,那时他监制她录国语歌曲时,平均一个工作天就能录好三首歌以上,但在录《风霜伴我行》时,两个工作天也录不到一首歌,但是邓丽君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好胜心啊,再力不从心,也要一试再试,更自己发明了一种拼音的方法来克服语言障碍。
邓锡泉一直观察她的学习经验,发现她的“切音”秘诀,举例来说,她会把“北”字读成“不”字、“乐”字读成“陆”字,经过大家矫正后,她就把“北”字切成“不”、“呃”两字,再把这两字连在一起快读,读音就更接近“北”字;而“乐”字就把它切成“屋”、“岳”两字,连在一起快读,就很接近“乐”。利用这秘诀练习,解决了发音上的困难,果然越说越地道。
《风霜伴我行》这张唱片里的大部分歌曲都在美国的录音室完成,邓锡泉特别为了这张唱片飞往美国,两人在美国录得非常辛苦。在她勤练之下,她的粤语进步神速,回到香港后,她要求把当时在美国辛辛苦苦录下的歌重新听一遍,发现不少她在发音上不够精准的地方,还有因为语言不熟悉,连带使音准也有些微不精准,她严格地要求把这个已录好的版本全部作废,绝不能让瑕疵品流出去,花下的大把银子就这样泡汤了。然而,邓丽君的坚持是对的,重新再录一次的成果,反映在新录制的唱片发行量上,水平之高从销售数字上显而易见,如果不是邓丽君自我要求如此严厉,也许就没有这样好的成绩了。尽管她人不在香港,宣传做得很少,《风霜伴我行》依然在上市不久就狂卖攀上白金唱片,证明她的实力不需要营销宣传,也有广大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