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大半个晚上,读完了余华的新著《第七天》。这部只有13万字的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杨飞”,在意外死亡之后,魂灵在冥界里四处游荡,七天里他碰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前妻李青、父亲杨金彪、邻居“鼠妹”……说实话,读完后我很失望,北岛的一本书名恰可形容我的评价:“失败之书”。
我对《第七天》最大的失望,是余华对近年来的新闻热点毫无节制的滥用。小说里,主人公杨飞遇到的亡灵,大都是“非正常死亡”:强拆、瞒报事故死亡人数、死婴丢弃、“鼠族”、黑市卖肾……稍具社会关怀之人,都会知道这类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余华能够描述这些,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的关怀与焦虑,其用意自然是以此呈现出真实世界的残酷与荒诞。但是,这种表现应该是有度的。小说家介入生活,也要与时代保持距离。某种意义上,余华笔下的新闻热点,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一个有追求的小说家的责任与义务,是从这“一角”,挖掘出隐藏于海面之下的震撼。以余华曾经显露的功力,他当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惜,在《第七天》里,他对新闻热点的处理是极其简单化、扁平化的。以至于主人公杨飞在“七天”里的见闻,虽然形形色色,形式也比较新颖,但在故事和情绪的内在逻辑发展上,却有脱节之感。读起来,就像是七篇短篇小说的合集。《第七天》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失望的地方,是小说语言的粗糙。
与现在的余华相比,我更喜欢他以前的作品。写《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的余华,在语言上是纯净的,节制的,在情绪上是有着一种慢悠悠的抒情,在叙事上却又咄咄逼人,不断“秀”出人性的下限,令人窒息。这两本书,在我读来都有着一种音乐上的节奏感,一唱三调,循环往复,余音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