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热在“三伏”。翻开今年的日历,可以看到今年的初伏(7月13日至7月22日)和末伏(8月12日至8月21日)均为10天,而中伏却有20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伏”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汉书·郊祀志》云:伏乃“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的意思。据说,“伏”这个节气远在公元前676年的秦德公二年时即已出现。从气象角度说,“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入伏到出伏,大约相当于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中、下旬。此时正值盛夏酷暑,特别是在中伏到末伏这一时段,因天气晴热,气温更高。这种高温天气,非常有利农作物的生长,所谓“三伏热,五谷结”,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农历历法规定:“夏至”后(阳历每年6月21日前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阳历8月7日前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所谓“庚日”,就是按照“干支纪日法”计算,每隔10天出现一次。
必须指出:虽然历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但因每年的“夏至”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之间间隔的天数不尽相同。因此,各年之间的“入伏”日期在阳历上是有早晚差距的。如2002年的初伏是7月11日开始,而在2008年却是7月19日。“入伏”日期先后相差8天。此外,如某一年初伏的日期偏早的话,那么,中伏和立秋之间的间隔就会在10天以上。这样,中伏就会长达20天左右。如2002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中伏都是20天。三伏期间为什么天气特别炎热呢?简单地说,这与所处的风带和气压带有关。就我国而言,三伏期间,大部地区受副高控制,天气晴热、空气干燥、雨水稀少。此外,昼长夜短,白昼吸收的热量逐日积聚,导致气温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