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的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而教这门课的是哈佛大学的哲学与心理学博士、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塔尔宾·夏哈尔。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夏哈尔教授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年轻的朋友常跟我叹苦经:五花八门的商品在社会中诱惑不少,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压力太大,变化莫测的生活前景方向不明;今天为按揭买房的首付款正努力打拼,明天要为儿女的高质量教育付出昂贵的开支,后天会是怎么样,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哪里?真不敢去奢望。
年老的朋友也和我谈家常: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养儿防老”变成了“养儿防啃”,“赡养老人”变成了“供养孙辈”,原本想增加财产性收入的股票投资也从“盈利”变成了“巨亏”……追求一生的幸福难道遥不可及吗?
幸福不是随天而降的毛毛细雨,幸福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平民百姓的幸福感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默默体会、细细品味。我自觉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幸福,因为我的家庭和睦、子孝妻贤、生活美满。我给自己定的幸福目标很简单: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我十六岁就到北大荒屯垦戍边,四十多年前的艰苦环境和现在的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我知足了;和以前的超低工资相比,各种收入翻了好几番,我满意了;返城以后的住房条件阶梯式改善,我欣慰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我开心了;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我开眼了;祖国和世界逐步接轨,现实社会提供给个人发挥才能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我兴奋了;知足者长乐,我逐渐地找到幸福的感觉啦!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从小就喜欢看书学习,上山下乡时错失了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可以学习的良机。看到上海图书馆离自己的小家不远,风雨无阻去图书馆读书和借书几乎成了我每周的必修课。休息天我偶尔穿过小家旁的弄堂时发现了新大陆:为了方便读者,设在家附近的新华街道图书馆可以和上海图书馆互借互还,早8点到晚6点,全年无休,真是读书人的幸事啊。我开心地走进了街道图书馆,喜出望外地看到了健全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
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下乡的时候,我可以为了观看一部老掉牙的战争片,不惜在辛勤劳作十几个小时后徒步几十里到放映地点。现在的居家附近就是著名的上海影城,中外大片应有尽有;更为可喜的是,影院每天设有十点档的阳光场电影,花上3元钱就可以欣赏到风格迥异的电影。音乐厅、大剧院也经常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公益场文艺演出,温暖的阳光普照到了平民百姓。
从小就喜欢锻炼身体,退休后有时间少金钱走进健身场所,正当退休居民犯嘀咕的时候,居住小区里贴出了安民告示:街道设有免费的健身场所,这不是梦寐以求的好事吗?
我们寻找幸福,不要忽视身边已经存在的每一个幸福,各种(哪怕是微弱的)幸福正悄悄地来到寻常百姓的身边,或许我们还没有感觉。自得其乐、自找其乐、知乐就乐、知足常乐,亲爱的朋友,您感到幸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