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比海大
曹刚
■田玉雪在自家杂货店门口和邻居们拉家常 本版摄影 曹刚
■家人殷切的期盼,是邓海超漂泊在外的最大动力
■父亲邓海超常年在外,邓俊峰早已学会独自玩耍
  2001年,邓海超首次出海。2005年回家,经人介绍,认识了小自己4岁的女孩田玉雪,3个月后结婚。2006年,儿子邓俊峰出生,没来得及给他过周岁生日,又要启航。二度归来,已是2009年。次年,女儿邓俊雅降生。

  村里的70后、80后甚至90后父母,几乎都愿意交罚款生二胎。回家结婚、生孩子,完成任务后,马上出海赚钱;再回家,又生孩子,继续出海。这是大副邓海超的生活写照,填满了忙碌、辛劳和思念。家庭妇女田玉雪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

  一个电话盼了14个月

  丈夫每次一走就是3年多,要等很多天才能接到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最久的一次,她盼了14个月。在海上,没法联系,根本不知道爱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那里的风浪大不大,金枪鱼多不多。船上有卫星电话,但是太贵,打一分钟要将近100元。即便到了春节期间,船长也不允许船员打电话。

  相思很苦,田玉雪顾不上这些。家里的两个孩子要养育,公公婆婆二老需要照顾,还有一亩半农田等着打理,一大堆家务活压在肩头。去年,她又在自家开出小杂货店,取名“余庄超市”。货架杂乱,她忙得来不及整理。

  常串门聊天,不太闷

  独自操持一大家人生活,很不容易,劳累和孤单在所难免。田玉雪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展现了出人意料的乐观。“左邻右舍的关系都不错,我经常串门聊天,一个人不太闷。农村在这一点上比城里强。”

  田玉雪说,就算丈夫不去远洋轮,也会去国内其他地方打工,最多一年回家一次,忙起来照样好几年才能回来。“当然,如果在国内,我可以陪他一起打拼,但是孩子怎么办呢?不想让他们当留守儿童。”她补充说,“老公在外赚钱养家,我在家全身心照顾孩子,已经算不错了,有什么不满足的?”

  自顾自找唐老鸭说话

  “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每次回来都觉得他和社会严重脱节,反应比较慢,做人太实诚,不知道社会有多复杂。”田玉雪特别担心丈夫做生意被人骗。

  另一个让她操心的,是邓海超和子女的亲情关系。“他就算难得在家,也不陪他俩玩,孩子们和爸爸不太亲。”她不希望隔壁的剧情在自家重演———邻居邓文志是河南省首批海员,这些年总是不在家,回来没多少天又要出发。“他女儿读初中,还不肯喊‘爸爸’,整天叫他‘那个人’。”

  采访那天,邓海超不在家,去浙江送西瓜了。问邓俊峰:“爸爸去哪了?”他满不在乎地笑着说:“不知道。”继续自顾自地聚焦放满水的澡盆,和唐老鸭说话。

  本报记者 曹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招聘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家,比海大
“海员村”变形记
海外渔轮上的中原水手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家,比海大 2013-07-21 2 2013年07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