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学琴的琴友,用她所学的第一支琴曲在舞台上接受老师的评判。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复习未到位,刚开了头就偏离了“正调”。但她没有像有的琴友那样伸伸舌头就抱歉下台,而是慌而不乱地在错中寻路,尽管跌跌撞撞,终于把最后一个音弹准了才长舒一口气下台。
我们把掌声给她的时候,她说出错之后脑子里只有3个字:弹下去。
另一位琴友在一场古琴音乐会上独奏古曲《流觞》,也不知什么原因,弹到半途找不到“路”了。平日里那么熟悉的“坦途”,怎么就变成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了呢?换个人可能就在这变故的慌乱里匆匆下场,她却不,依然气定神闲地在那“羊肠小路”里往返穿梭,她知道自己熟悉的“坦途”就在不远的地方。台下聆听她琴声的是一屋修炼到家的“高僧”,他们静待她的琴声功德圆满地回归“正途”。
她在“旁逸斜出”的琴声里,脑子里也只有3个字:弹下去。
想起学琴的初始,每个人的手指上都缠绕着胶布,以缓解手指和钢弦相触的疼痛。有的时候,疼痛甚至超越了学琴的愉悦,觉得这疼痛永无休止般漫漫无期。老师就说:弹下去,只要你弹下去,你们的手上就会渐渐形成“琴胎”,美妙的琴声就能从“琴胎”里孕生而出。所谓“琴胎”,其实就是琴茧,老师用了一个颇有诗意也暗含激励的词语为其命名。
不管有怎样的错,弹下去;不管有怎样的难,弹下去;不管有怎样的怕,弹下去;不管有怎样的迷茫,弹下去;不管有怎样的慌乱,弹下去;不管有怎样的无助,弹下去……
就像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那则“吃茶去”的著名公案一样,“弹下去”就是“弹下去”,不管是初学琴者还是琴坛老手,一碗清茶,一颗平常心,七弦清音自会从你的指尖、心里汩汩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