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让人想念、回忆、难忘,絮絮叨叨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比如,徐家汇。
嗯,闪回到1997年至1999年间,我跟上海合作电视剧《岁月如歌》《夫妻冤家》,合作公司安排我住的地方,是上海的气象宾馆。
那个宾馆,位于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边。于是,白天,我在屋里写作,写累了,趴在窗台上。旁边是所学校,课间的时候,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好欢乐;上课的时候,隐隐约约还传来歌声……孩子的声音,真是好听啊。
傍晚,我就出门转转。没几步,是徐家汇地铁的1号出口,再往前,就是轰轰烈烈的各大商厦。嗯,沉住气,顺着天钥桥路走,滚滚红尘扑面而来。一间接一间的店,商场门口潮起潮落的音响,既有市井的热闹,又有接地气的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夹着各地语言,你能体会到“海纳百川”的味道。不过,我记得最牢的,还是一间叫白玉兰的店,门口有卖大麻球的,炸得那个金灿灿啊,它胖嘟嘟、圆鼓鼓的,叫人口水嗒嗒滴!不过我一直到现在还好奇,这个比人一只拳头还大的麻球,谁能一口吃完?
人啊,对陌生城市了解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你住的地方开始的。
所以,1999年我们全家调来上海后,我就在上影厂对面的漕溪北路上,租了一间二室户的房子。因为那会儿对我来说,熟悉的地方,就是徐家汇。
生活是很有意思的。我租的是二楼,一楼的邻居家养了条大狗,一开始还冲我叫啊叫的,时间一长,我趴窗台看它,它就安静地看着我,两两相望,很有默契;从公寓出门进门,门房间的阿姨永远会客客气气问你一句:回来了?吃过了?遇到上海体育馆有演唱会,我就在那边上转啊转的,里面的人唱得如火如荼,我外边一样听得如痴如醉。
不知不觉,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自如,从不安到习惯,生活就这样慢慢儿踏实了下来。女儿从市四中学读到了南模又从那里考上了大学;我也渐渐适应了上海的点点滴滴。有趣的是,我会常常在徐家汇附近遇上亲朋好友。上海这样大,徐家汇这样大,能时不时地遇见,一定是好的缘分。一次,我在天钥桥路的邮局里碰见导演黄蜀芹老师,我排队在前面,她在后面,我轻轻过去让她排前面,她怎么都不肯……还有一次,在徐家汇的地铁站里,我边上站着郑大圣导演,我们就一起等车,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们俩曾经合作过电视剧《女子公寓》;还有一次,我在南丹路的一间理发店,碰见演我电视剧《2000年我们结婚》里的演员吴静,好吧,我们就一起剪发,一起说着附近小肥羊火锅……更巧的是,有回张芝华老师约我在徐家汇的“红宝石蛋糕”店见面,张芝华说,约你在这儿,一杯咖啡加一块鲜奶蛋糕,不到二十块钱,就算互相请客也没有负担,哈哈,原来她也住附近……
有好吃的东西,有熟悉的街道,有可爱的朋友……我们对住的地方还能有多大要求呢?人在一个地方久了,就会像一棵树,慢慢地扎根、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2010年,我写了一部电视剧《双城生活》,说的是一个北京女人和一个上海男人的爱情故事,可当初给男主角取名字的时候,我咬着笔头吭哧吭哧想了半天。
有一天早晨,我在衡山路上的凯文咖啡馆写作,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车子徐徐开过,散步的人儿悠闲地走过,自行车铃声“滴铃铃”响过……嗯,有了,男主角,就叫“徐嘉惠”。
这,是不是一个地方赋予我的灵感呢?《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那么,我在徐家汇写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