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苏童《黄雀记》读后
     
2013年07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拷问灵魂的力作
——苏童《黄雀记》读后
张晓峰
  @张晓峰

  苏童推出了长篇力作《黄雀记》。有人曾评论说苏童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家,但在这部《黄雀记》里,这个“不善于讲故事”的帽子已经被摘掉。苏童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青少年强奸案,通过案子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的结构,背后是这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这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人的命运,写他们后来的成长,和不停的碰撞。在《黄雀记》中,少年时期的保润和柳生因为和仙女的邂逅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终,保润背上强奸犯的罪名在监狱里呆了十多年,真正的罪犯柳生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仙女则化身为白小姐,沦落风尘……结局是保润用刀子捅了柳生,又重新回到监狱,白小姐则出走,留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这部小说无疑是苏童很重要的一部小说,它做到了历史和当下的紧密结合,引申出最终的拷问,拷问的是关于民族内在的一些问题。“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反省、没有拷问的话,很多问题是不会被发现的,而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是不可以的,我们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正面的回答。”《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这样评价《黄雀记》。故事中的一切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将对生活的思考推进到了一种极致的地步,所以说《黄雀记》是一部充满灵气的作品,也是苏童用他独有的叙事方式对这个世界、对当下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拷问。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一个相似的困境———如何战胜每时每刻从他们身边和内心丝丝缕缕滑过的残酷的时间。而这又是一个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在以往的观念里,文学人物是很难创造的,但是,当代生活所提供的现实,却使原本需要依靠强大想象力才可能催生的人物,可能轻易地降临到文本的深处。保润、柳生、小仙女,就像是一个三脚架,既搭建起一个演绎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成为情感和“危险关系”的命运枷锁。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绑缚,一个人无法给另一个以信赖,无所倚傍,无法寄托,最后残象连连。我们虽然不能够对生活失去信心,但也无法立刻做出判断: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神病灶。

  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居高临下地概括、抽象和引导生活,但是,他一定能透过生活的表象和乱象,剥离掉现实和存在的种种假象,在繁华鼎盛时暴露颓势、潜在的苍凉,而在凋敝哀婉时,静静地储备、蕴藉生机。苏童通过文本,延伸了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当下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崇尚什么,是财富还是真实的情感?人们的灵魂归属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的精神自觉如何才能够实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人才专版/招生招聘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留学/人才专版
山水即我,我即山水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拷问灵魂的力作
记录就是力量
胡适谈读书
《汉武大帝》出版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6拷问灵魂的力作 2013-07-21 2 2013年07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