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作《春秋》,则乱臣贼子畏惧,这是记录的力量。
司马迁有“太史公曰”,而天下瞩目,这是评论的力量。
无论历史还是新闻,都是记录与评论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和行进历程,已经过去的2012年,既是“十八大”召开,“中国梦”走向未来的起始点,又是国内外时政热点迭出、民主与法制进程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一年。
我们在这里记录并点评2012年,就是试图在这里读懂当下的中国。
事实上,过去的一年也发生了太多的法制热点新闻,像“湄公河案”、“彭宇案翻案”、“毒胶囊事件”、“永州妈妈被劳教案”、“薄王事件”等一系列新闻热点事件,注定将深深地烙进我们的记忆,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惊爆事、疑惑事?难道这是转型时期中国之必然?我也时常扪心自问,我们的法制建设是进步,抑或退步?是中国行进的步伐太快?还是世界的变化太快?
今天,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聚焦2012年的热点新闻,尤其对2012年重要的法制新闻事件进行了梳理与解读,这是一种“大记录”、“大视角”,目的在于将2012年重大事件的真相与真知重彩重墨地留下岁月屐痕。
《2012中国年度法制新闻视角》共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2012法制视角”,主要着眼于2012年所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之上,却又不是纯粹的法律解读,而是以新闻人的视角,从法制新闻的报道中挖掘这些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的出台对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具体影响,可谓别开生面。第二部分“2012法制事件”,我们精选2012年10桩轰动一时的法制个案,通过全面、客观和理性的分析,还原案件的始末缘由,并探究这些个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的法律以及人民对于法律的理解。第三部分“2012法制热点”,针对2012年六则关注量大、广受议论的热点新闻话题进行解读,有质疑亦有建议。就最近关注度较高的“中国式过马路”,文章分析了为何会产生这种过马路方式的原因,并对现在以罚代管的治理方式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可谓以小见大,鞭辟入里,值得国人反思。第四部分“2012律师法眼”,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了律师对新闻事件的专业解读,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与社会关注度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第五部分“年度法治人物”,是对“法治的力量———CCTV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所评选出来的2012年度法治人物的再评论,“二度创作”,可圈可点。第六部分“2012年度十大法制微博”,站在新媒体这一触角,遴选出了10个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话题,和各位读者一起分享作者的观点。
第七部分“2012年度法制传媒之星”与第六部分相互呼应,对两家在2012年法制宣传过程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纸媒进行评论。
第八部分是2011年度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获奖情况分析,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由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他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研,文中数据之丰沛扎实令业界瞩目。我们注重事实与评论的结合,每篇文章分为“事件回顾、各方观点、笔者评论”三个有机部分,对事件的客观陈述,收集不同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不同观点和评论,使我们暂时走出冗务,潜心思考一下当前中国的法制亮点和积弊。
我们不再简单陈述事实,也不单纯传播观点,我们激发国人对于法制的关注,对于法律的敬畏,对现状的思考。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推动全民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热望。
我们在这里记录并点评2012年,就是试图在这里读懂当下的中国。
衷心期望这本书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声音的传播者、思想的导航者、法制社会的监督者。
因为,记录就是力量。(此文系《2012中国年度法制新闻视角》一书的序,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