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分享无界”,走自己的路。看天下的景。这是新浪博客元老级的博手子彦(原名陈耀先)先生的座右铭。这位73岁的中国金融证券的管理者,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务院证券委副主任陈耀先的《子彦博客集》从2007年出版,到现在已经出版到第七卷了。
1940年1月出生的子彦先生尽管不再到证监会朝九晚五,但他的脚步一直没有歇息,一直在行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行走,在世界的天涯海角行走。他的脚步,穿越大江大河,穿越草原沙漠;他的身影,出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国,也出现在南美、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城市,从世界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到北纬66度的北极圈。勤于笔耕的他,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精美的照片,记录所见所闻,为我们展示了他所到之处的风光、美景,乃至历史、文化、风俗,他用他的审美眼光,用他的永远不知疲倦的笔触和镜头,为我们带来一篇篇美妙的博文。
他仿佛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斯里兰卡印度洋蓝色的碧波海浪,看到了马尔代夫的度假天堂,看到了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迷人的风光,看到了尼泊尔古老的历史文明,看到不丹纯净的山川和圣洁的庙宇,也看到了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从长白山的皑皑白雪,到海角天涯的细浪黄沙,从金陵古韵、秦淮灯火,到巍巍太行、大漠孤烟,从草原晨曲,到林海晚霞。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子彦博客集》记录了世间人文轶事、风土人情,包括宗教文化、遗址考察。比如:他在记录老挝琅勃拉邦小城时这样写道:“破晓时分,琅勃拉邦刚刚迎来第一缕曙光,一条条长长的橘黄色队伍踏着晨雾而来,他们一手托钵,一手施礼,步伐沉稳,缓缓前行。和尚们以化缘为课的形式,来体验生命的价值。而布施的女人们跪拜在竹席上将容器里的糯米饭一撮一撮地分别放在每一个和尚的饭钵里。这种在任何佛教国家都存在的‘施舍’和化缘活动,只有在老挝才是最传统、最纯粹的。几百年来,天天都在琅勃拉邦上演的‘形式’一直都没有改变过。”
真是想不到他会对佛教国家都能看到的施礼那么有自己的观点。他优美的文字,时而像山涧清溪,时而似环佩叮咚,时而飞花四溅,时而温润悠长。他那美丽的照片,把他审美的视觉融入了光影,透射着艺术的光辉,总是让人在阅读这些画面时,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有种开怀的愉悦。他,正是以散文游记的形式,以一个游者的心态,给人智慧,给人快乐。在流光溢彩的四季更替中,更显大自然华彩的乐章。
子彦先生的博客从2006年至今5年又235天,近千篇文章(也不全是游记),娓娓道来,毫不雷同,就像他的摄影一样,独辟蹊径,别出心裁。比如,他写江南印象:“太湖明月湾是个很小的古村,在苏州那些多的是江南古镇的地方并不出名。就连苏州人都不知道这个明月湾在什么地方。我们到金庭的梅花坞采风,临近中午去粗村里吃饭,才一头撞进这个叫明月湾的小村庄……”这个村是吴王和西施赏月的地方,南宋时有大批高官隐居此地,村民中有多位南宋退隐贵族的后裔……如果没有历史典故的背景,一般行者很难深入了解到这些。
我和子彦先生年轻时就相识,他的勤奋,可说人人皆知。四十年前,我们都在地方的人民银行工作,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喜欢“舞文弄墨”,工作之余,写点文章什么的。记得七十年代,遭到“文化大革命”重创的中国金融刚刚复苏,全国金融行业只有一本杂志,名叫《中国金融》,杂志的总编辑是冯春林先生,一个心地忠厚为人善良的长者。他发现有两个姓陈的青年人,一个在北方的吉林,一个在南方的湖北,写稿子特别勤快,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于是就提出“南北二陈”的概念,那时我们都被聘为《中国金融》特约通讯员。几十年以后,子彦先生在我国金融界担任要职,他宽大的办公室的座椅背后,挂着一幅爱新觉罗恒越的条幅:“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落款:北陈 方家耀先指正。
《子彦博客集》在地理学方面,通过实地探索山川走势、江河源流,驳正了包括儒家经典《禹贡》在内的古代舆地图志的许多错误记载。特别是对湘、桂、黔、滇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石灰岩洞及温泉的系统考察记述,具有很高的地理、地质科学文献价值,领先于当时欧洲人的岩溶地貌研究,是值得中国地理、地质学界引以为荣的成就。因此,清代学者称《游记》为地理学上的“舆地之外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地理学界更加肯定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