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再见,上海;再见,我的生命
自“绿房子”之后,邬达克便再也没有设计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那么,从1938年到1947年,在这不算短暂的九年时间中,居住在上海达华公寓中的邬达克又干了些什么事情?
1940年的上海已经进入孤岛时期,居住在公共租界或法租界中的中西男女们现在思考的唯一事情是:离开这座城市?还是继续在这座城市守候?他们的心情是惶惶不可终日的。而突然安静下来的邬达克,现在则将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国际难民的救助上。
1942年初,日本军人成群结队地涌入了公共租界,上海的孤岛时期宣告结束,邬达克出乎意料地被匈牙利驻日本大使馆任命为匈牙利驻上海领事馆的荣誉领事。由于任命过于突然,又由于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他始终关心的是也只能是建筑风格而不是其他,因此,刚开始,邬达克对这个任命想要拒绝,不过,当他被告知这个任命可以有效地在战时保护匈牙利在上海的利益,基于对匈牙利的热爱,他在一番犹豫不决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命。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它的帷幕,邬达克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如此写道:“虽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我仍凭着我的良心独立行事。德国领事和日本占领当局曾要求我开除我的犹太裔秘书萨鲁塔·戴维德,并将其送入集中营,被我拒绝。我还保护了12名犹太人逃脱了被送入集中营的命运。我们运作上海领事馆一直到1945 年5月18日,因匈牙利纳粹政府倒台而关闭,但我仍在原址办公直至11月底联合政府成立。日本战败后我才在日本占领当局的档案中发现,他们正在计划逮捕我和另外三名匈牙利公民并投入提篮桥监狱。”在上海,因了他的地位和人品,1946年1月23日,邬达克还是被旅沪的匈牙利侨民推举为上海匈牙利协会会长,让他能够在这座城市中继续地行使保护匈牙利利益的职责。
邬达克的这次离去,显得有些神秘。据有关专家考证,“他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家里悄悄打包,对外则一切照常,突然地就走了”。是什么原因促使邬达克先生悄然但绝对断然地离开上海?毕竟,当他于1918年的11月抵达这座对他来说气候并不适宜的城市后,他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了29年。29年,而不是29个月,他在叫作上海而不是布达佩斯的城市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和成就,但却在29年后的某日突如其来地选择了远离、选择了抛弃,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历史没有给我们和盘托出邬达克于1947年出离上海时的那份真实的内心感受,我们知道的是这样一个事实:离开上海的邬达克,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上海。
邬达克的突然出走,定然让与他交往甚密的上流社会大吃一惊,只有一个人是完全知情的,那就是与他交往将近20年的中国包工头老王。1947年初,当邬达克决意离开上海时,他在家里与老王将自己的文件、书信、笔记、书籍、家具都一一打包、悄悄托运。为掩人耳目,他还将已经搬空的房子和书架用硬板纸逐一地伪装起来。离开上海的前天晚上,邬达克让妻子吉泽拉与女友照常打牌,而自己也照常地与朋友们在俱乐部总会中相聚。
邬达克不动声色,但其实他已经将所有事情都向王才宏交代定当:设计事务所的所有事情都交给了王才宏管理。随后,历史作了如下记载:邬达克带着妻子、女儿和岳父母,登上邮轮“博尔克总统”号,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他们先在瑞士有一阵小住,稍后,接到教皇皮乌斯十二世的邀请参与梵蒂冈圣彼得墓的挖掘工作。为了避免未来被清算的可怕命运,如同1947年的早期,邬达克突然离开上海,在1947年的下半年,他也突然地转道申请赴美定居。1948年6月,他的愿望得以实现,他携妻女和岳父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执教。以后,他专心致志的事情是考古和宗教,再也没有设计任何一件建筑作品,他将他一生的作品都留在了上海。1958年10月26日,邬达克因心肌梗死而客死美国加州伯克利,终年65岁。
明起连载《唐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