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欧洲各大歌剧院纷纷打烊,音乐家们或度假,或去欧洲各大艺术节演出赚外快。此时,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则将过去一个演出季中的重要剧目一一展演,外加几部新制作,一年一度的慕尼黑歌剧节便由此而生。慕尼黑歌剧节在时间上与南部的萨尔茨堡艺术节及北部拜洛伊特的瓦格纳艺术节相衔接,艺术上凭借自己的丰厚曲目和杰出乐团以及力邀歌剧界大牌明星,在欧洲众多艺术节中口碑非凡。
这个歌剧节始于1875年,当年上演莫扎特和瓦格纳的作品。由于歌剧节办得成功,人们开始考虑为之建造一个剧场,摄政王路易普也决定在财力上给以鼎力相助。1901年,一座按拜洛伊特艺术节剧场为蓝本的摄政王剧场竣工。二战中,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的演出场所——国家剧院被盟军的炮火摧毁(痛心疾首的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为之写了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变形曲》),于是在以后近二十年内,巴伐利亚歌剧院的所有演出都在摄政王剧场进行,直到1964年国家剧院重新修复。如今慕尼黑歌剧节的演出主体是巴伐利亚歌剧院,场地是国家剧院、摄政王剧场和皇宫内的居维利埃剧院。现在,慕尼黑歌剧节已成为欧洲历史最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节之一。
歌剧节对于慕尼黑当地人来说,与平日演出区别不大,只是剧目的变化频率高一些,观众席中衣冠楚楚者多一些而已;对于外来的歌剧爱好者,歌剧节可以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欣赏数量庞大、明星聚集的大戏。今年歌剧节从6月27日到7月31日共35天,其间仅巴伐利亚歌剧院便上演21部(30场)歌剧和5套(8场)芭蕾舞,外加5场独唱音乐会和9场乐队音乐会。这样大容量、高密度的演出,对于巴伐利亚歌剧院的乐队、舞台美工、节目运作、物流管理系统等都是严峻的挑战。除了歌剧节之外,慕尼黑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及各演出商主办的其他各类演出,又是另一个庞大的演出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初正当歌剧节如火如荼进行时,几位在歌剧节登台的歌剧大腕Daimrau和Calleja等被私人演出商在严丝密缝的演出中抽出来,凑成一个靓丽的阵容,就在歌剧节眼皮底下,在慕尼黑爱乐大厅演了三场《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的歌剧音乐会。与其说这是在同歌剧节打擂台,倒不如说是给歌剧节锦上添花,因为歌剧节的票房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因为这里有Jonas Kaufmann的曼理科、唐·卡罗,Anja Harteros的莱昂诺拉、伊丽莎白、黛丝德蒙娜,Nina Stemme的布伦希尔德,Bryn Terfel的沃坦, Johan Botha的奥赛罗,Josef Calleja的曼图瓦公爵,Rene Pape的马克王或菲利普国王,男中音Christian Gehaher的舒曼以及女高音Diana Daimrau、男高音Pavel Breslik、男中音Dimitri Hvostovsky的独唱音乐会等等。
密度大、品种广、场次多以及明星的召唤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与早年相比,近年来自亚洲的乐迷不再是清一色的日本人,韩国人也出现其中,更有来自上海、北京、广州的中国歌剧迷。其中一对上海夫妇专程买了机票来慕尼黑观摩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也有几拨歌剧观摩团驻扎慕尼黑,连续观赏几个礼拜。
今年是瓦格纳和威尔第诞辰200周年大庆,欧洲音乐界到处都撑起这两位浪漫歌剧巨人的大旗。慕尼黑歌剧节也不例外:歌剧节节目单中有9部(9场)瓦格纳歌剧、8部(13场)威尔第歌剧,占去整个歌剧节的绝大部分。莫扎特、R·施特劳斯和瓦格纳的作品向来是巴伐利亚歌剧院的传统支柱(瓦格纳有四部作品的首演在这里亮相)。由于巴伐利亚歌剧院在上一个演出季中已将新制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全部推出,提前亮出了纪念瓦格纳大庆的王牌。因此今年安排瓦格纳另几部保留剧目《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唐豪瑟》《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帕西法尔》便绰绰有余。当班音乐总监Nagano也以瓦格纳的“最后一张牌”——《帕西法尔》,结束了2006年至今在慕尼黑歌剧院担任音乐总监的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