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台上演出的都是社区居民,剧中人物原型、故事蓝本都来自于社区真人真事,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台下的年轻观众第一次读懂了“父母的过去”……
昨天下午,多媒体小剧场话剧《红润·追梦的人》在浦东新区上钢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上演。话剧以上钢社区“追梦人”故事为主线,在60年的时间跨度里,演绎了4个关于“梦想”的故事:为“家国梦”而投入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为“强国梦”而忘我投身“两弹一星”研制的功臣,为“兴国梦”而自强不息的劳动模范,为“世博梦”而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夫妇……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里,真实的表演打动了观众,没有一人提前离席,有的人还流下了泪水。
原型在社区
“我回到了青春岁月”
“一、二、三……”舞台上,工作人员将中子球捧在胸口,为了走得更稳,他与两位战友手挽手,在漆黑的夜晚里靠着手电筒微弱的光,同步同心同声一步步走向试验塔……正是这一公里戈壁滩上艰难的护送,确保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起爆。
“这千米路途,每一步我都永远记得!”台下,80多岁的陶瑞滨眼角湿润了:舞台上演绎的正是当年他在参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真实经历。当年,32岁的他从上海公安系统调到青海211厂从事核工业保密工作,在大漠戈壁呆了几十年,曾先后两次承担了原子弹核心部件——中子球的运送工作。
“知道大漠苦,却没想到这么苦!”陶瑞滨回忆,当年在青海,工作生活的环境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冬天顶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风作业,夏天在50多摄氏度的工作室里挥汗如雨,米饭煮不熟、馒头粘牙缝,双层玻璃隔不开漫天风沙,但所有人都只有一个信念:“让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早日试爆成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陶瑞滨退休了,他与80位当年211厂的老同事一起回到家乡,居住在上钢社区的济阳三村。面对《红润·追梦的人》的编导,陶瑞滨把心中这段珍藏的回忆细细道来。如今,看到自己和战友的故事被搬上舞台,老人感慨:“我又回到了青春岁月!”
“这部戏里的主要人物原型都是上钢人,征求原型意愿后,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是真名。”导演何民告诉记者,上钢社区居住着80多位“两弹一星”功臣,有70多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还有60多位各级劳动模范,正是这些不同时代“追梦人”的真实经历,构成了这个话剧的主线,也成为该剧震撼人心的力量源泉。
居民来演绎
“我和原型成忘年交”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所有演员也都来自上钢社区:居委干部、普通居民、文艺骨干、从外地来沪定居的新“上钢人”……为了演好“身边的故事”,他们多次与故事原型座谈交心,多次上门拜访求教,甚至与故事原型成了“忘年交”。
上钢二村居委干部王雅娟是80后,第一次走上舞台,在剧中饰演一个为了完成工厂任务、把两个月大的孩子送人寄养的劳模杨慧敏。“第一次拿到剧本,我真是无法理解这样的选择。”王雅娟是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第一次试戏演到动情处,她在台上抱着“婴儿”哭得稀里哗啦。原型杨慧敏看了后,主动找到她:“孩子,那个年代我们的想法很简单,真的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在与杨阿姨多次交心后,王雅娟渐渐理解了一位劳模母亲的心路历程,演得越来越好。
王雅娟不知道的是,当日看完戏的杨慧敏回家后大哭了一场。哭完后,她拿起了电话,第一次向孩子坦诚这段尘封的往事,从此解开了一位母亲愧疚的心结。
“这部戏不仅让我重温了老一辈追梦人的心路历程,也激励我为社区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上钢社区社工朱晓燕在剧中饰演纺织女工“小芳”,她笑言:“现在居民见了我,都不叫我真名,而是叫‘小芳’!这也鞭策我,不仅是舞台上的‘小芳’,更要做好‘生活里的小芳’!”
“红润”成品牌
筑起社区价值共同体
“身边人演身边事,这是《红润·追梦的人》最大的价值所在。”上钢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苏锦山告诉记者,上钢社区2009年便以“红色引领润心扉”为主题打造“红润工程”,通过编辑回忆录、纪录片,打造“红色礼堂”,开展“红色之星”评选,举办“温馨节”“风尚节”“润心节”等活动,传承社区红润党建文化,激发传递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此番排演《红润·追梦的人》,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以“红润文化”教育人、感召人,于无声处在社区打造社区价值共同体,让更多上钢人感受到凝聚力和归属感。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