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什么样?街道整洁,汽车会飞,机器人承担所有工作?抑或另一番景致:战争、灾难、犯罪频仍,不宜居住?
目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里;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75%。
是时候思考设计更智能的都市了,让新建之城承载更多人口,让百年老城持续发展。
秀碳中和技术
如果说过去的城市由人打造,那么未来的城市由观念打造。对于未来的都市空间究竟什么模样,业界存在各种争议。
一些专家认为,“更智能”等同于“更绿色”。他们预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碳中和城市,人们习惯于拼车出行,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办公室窗户不再永远紧闭。市区既有高楼大厦,也有移动暖房,屋顶上种植蔬菜植物,构建成片的“空中花园”,让人感受到昔日田园风光。
“绿色”观念的背后凸显的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英国帝国学院数字经济实验室负责人戴维·甘说:“城市发展正在接近崩溃边缘,交通堵塞日益恶化,队伍越排越长,运输网络时常延误,电力系统断供频繁。”
马斯达尔也许可以给戴维·甘一个满意的回答。它是阿联酋一座在建新城,位于阿布扎比沙漠中,阿拉伯语的意思是“源头”,其设计思路是打造“这个星球上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市中心有一个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另建有许多风力农场。马路上看不到一辆汽车。眼下,马斯达尔正在实验无人驾驶的“聪明豆”迷你电动车运输网络,以期真真切切做到“零碳排放”。
毫无疑问,马斯达尔是世界各大清洁技术公司的“秀场”。这里的每一样东西,从饮用水到垃圾收集,都受到监控,最终成为“大数据”的信息来源。整座城市仿佛建造在一个数据管道搭建的平台上,通过先进的技术系统统一管理。英国广播公司预计,建成后,将有4万人在此落户,每天通勤量将达5万人次。
建传感器网络
不难看出,马斯达尔的“幕后英雄”是“大数据”。当所有东西都因互联网而彼此相连后,会一改原先呆头呆脑的面貌,变得聪明、灵活。它们构建了一个“传感器的网络”,令整座城市高效运作。
眼下,诸多大型技术公司如西门子、IBM、英特尔和思科等,都致力于打造“最聪明的城市”。
未来几年最受世界瞩目的城市无疑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因为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和2016年奥运会都将在这里举行。IBM称,它已为该城建成一个运营中心,堪称里约的“神经中枢”,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这个中心应市长爱德华都·佩斯要求而建,旨在协调包括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等30个政府部门,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帮助市民了解潜在的事故、交通堵塞等资讯,并及时更新城市公共信息。
中心将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分为4个等级:事件、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危机。一旦遭遇“危机”,中心将立即做出协调反应:关闭交通系统,启动应急服务,切断天然气供应,通过推特告知市民选择不同路线快速疏散等。
IBM研究人员还创建了一套天气预报系统,从江河流域、土地测量、城市降雨历史记录和雷达反馈获得相应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并就灾害影响作出评估。
韩国松都是另一座著名的“聪明城市”典范。它始建于2005年,位于黄海边,耗资350亿美元。信息系统将城内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盒子里的城市”。
在松都,传感器无所不在。每个家庭装有远程显像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它召开视频会议,接受教育、医疗及各项政府服务。思科公司是松都的传奇制造者,它提供了所有相关网络技术。松都预计于2015年建成,届时将迎来6.5万居民和30万务工人员。
集全市人智慧
显然,在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城市规划中,大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少人质疑,城市的主角——市民,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麻省理工学院“感性城市”项目负责人卡洛斯·拉蒂预言,大企业和市民之间可能爆发一场战争:企业要向市民推销他们建造的城市,而市民却有自己的实际需要。
对此,IBM表示,城市最终是市民的城市,公司旗下大多数项目都与当地社区、市政厅有良好沟通,数据收集计划也都得到使用者同意。
以里约为例,在贫民区改造项目中,IBM把设计方案公布到网络上,鼓励大家上传自己的点子,共同设计他们自己的房子。项目设计师阿拉斯泰尔·帕尔文说:“长期以来,城市由1%的人建造,由99%的人消费;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有所创新,让99%的人为99%的人建造城市。”
伦敦部分城区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看起来与未来城市不相干,但一些小型社区改造项目也在努力彰显未来色彩。工程咨询公司Arup参与了托特纳姆社区重建项目,该社区在2011年的骚乱中遭受重创。作为项目的重要一环,Arup与社区居民进行了充分沟通,包括参与骚乱的帮派成员。公司城市设计部负责人马尔科姆·史密斯说:“我们逐渐理解他们的挫败感,听取他们对托特纳姆的意见,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个人需求。”于是,重建项目中包括一个多功能社区中心,其中有图书馆、育儿区和成人学习设施。
IBM在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市开展过一个智能水表项目,居民不仅知晓自家用水信息,还能与邻居用水量进行比较。IBM研究所负责人丽莎·阿米尼说,大多数居民很快改变生活习惯,开始节约用水。但她同时表示,城市建设需要适应市民需求,但其前提是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未来城市的命运究竟掌握在大公司手中,还是由市民说了算?研究机构Fabrica负责人丹·黑尔的话也许值得思考。“我们创建城市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文化、社交和共生,这些偏偏都非常不讲究效率。”他说,“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智慧的市民打造智慧的城市。”